诸侯架空周天子争权夺势给下一级的卿大夫又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他们也迅速学坏了,国君势力弱下来,卿大夫就控制国家,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来临了。公元前453年晋国卿大夫争权,导致国家内乱,分裂成了韩、赵、魏三国,齐楚燕韩赵魏秦,即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第一个就是魏国,因为有一文一武俩丧心病狂的人辅佐(李悝、吴起),魏国想不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超级大国也难。
“无厘头法官”李悝——
魏国上地有地方官叫李悝,有人找他打官司,他就让人家射箭,射的准的就赢了。所以当地的百姓都苦练射箭,成为了箭术高手,后来跟秦国打仗,大获全胜。魏文侯看他如此有才华,就提拔他当相国,组织全国变法改革。他制定的《法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典,后来商鞅什么的都是参考了他的。
那时候哪个国家兵强马壮哪个国家就强大,所以需要很多粮食养活更多的人。春秋末年铁农具出现,百姓开垦效率大幅提升,但是魏国人多地少,李悝就指导农户积极种地,而且要科学种地,提高亩产量。推行“平籴法”国家宏观调控粮价,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国家的基础。(所以,农民获利,但统治者的出发意图并不是为了农民,虽然结果是农民获得了一定好处,但统治者只是为了巩固统治,这一做法获得的益处,国家必定是最大的获益方)
“挡我者死”的变态吴起——
这个人可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可以牺牲一切的人,果敢、魄力让人恐慌。
(1)【卫】他是卫国人,很败家,被邻居嘲笑,于是他杀了这些人,离开卫国去了鲁国谋发展。
(2)【鲁】鲁国看他妻子是齐国的,所以犹豫要不要让他当将军,他为了表忠心就把妻子杀了,后来带兵帮鲁国打败了齐国。后来母亲去世,他也不回家守丧,鲁穆公觉得这人不行。他也嫌鲁穆公优柔寡断,正好前面那个李悝刚开始搞变法,魏国看上去前景广阔的样子,他就跑去魏国效力了。
(3)【魏】在魏国,他选精兵、练强兵,部队战斗力很高。魏文侯派他开疆拓土,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以少胜多大破秦国,没几年就把河西地区都从秦国手里打下来了,魏文侯很高兴,就让他管理这块地。他身为一个成功人士,当然要写书啦——《吴子兵法》,内修文德,外修武备,这种辩证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魏文侯的儿子魏武侯应该也是比较反感他这个不干人事的人的,所以一直没有提拔他这个大功臣为相国。吴起觉得才华被限制,于是就跑去楚国了
(4)【楚】楚悼王很高兴有个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人才来帮他们穷乡僻壤落后地区搞改革。吴起牛哄哄地革了世袭贵族的命,让闲散贵族去种地、打仗,极大地刺激了楚国疲弱的政治、经济、军事,楚悼王很开心啊,国家欣欣向荣的,但是老贵族们恨得牙根痒痒。
可能是作恶太多遭了报应?吴起刚搞改革正到关键阶段,一直为他站街的楚悼王就死了。这就非常尴尬了,因为除了楚悼王,其他有权势的人都恨透了他了,贵族们不会继续听他的话改革,只会对他疯狂报复。当时吴起正在黄河边跟魏国打仗呢,他心里很清楚这回自己要完。
于是,他抱着“死也要拉上两个垫背的”的信念,淡定地回去奔丧。葬礼上,贵族们乱箭齐发,吴起眼疾手快往楚悼王尸体上扑,好多箭都射在楚悼王身上了。因为当时楚国有一条法律说伤害国王尸体的诛三族(“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所以吴起带上70多家贵族上路了。真是“社会你吴哥,人狠路子野。”
虽然对他的很多做法我无法接受,但是在那个年代,国家的概念和现在不同,在战争面前,生命的意义也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语,我确实佩服他的胆识和魄力。
乱世出英雄,和平年代也出英雄。但是英雄和英雄不一样,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