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补短板、填空白与提质量、强功能并举,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党组织肌体的“神经末梢”,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是稳根基、强基础的重要举措。
锤炼筋骨强队伍,锻造基层治理“先锋队”。用戚友不如用家丁,用家丁不如用胥吏,用胥吏不如用百姓。锻造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是拉动基层治理这驾“大马车”的关键之举。群雁高飞头雁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要在选优配强基层“领头雁”上用心,要在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上着力,以政策优势、资源优势让更多善治理、懂产业、促发展的能人愿回来、能留下。要实行“赛场选马”,吸引致富能手、乡贤能人、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扎根基层发挥才干,为想干事、能干事者提供机会和舞台,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骨干有力民富村强的生动局面,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要用好驻村工作队、基层党建指导员、科技特派员,推动重点人群发挥职能优势,在产业帮扶、产业发展、科技赋能等方面“大展拳脚”,建设一批涉农专业“走向田间地头”课程和实训基地,搭建以人才培育、科研攻关、技术转化等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政校企联动公共体平台,支持涉农企业和合作社培养引进乡村人才,打造村干部、农民能力提升孵化基地,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组团式”“定点式”帮扶,引导高技能人才、教师团队将科研成果落在田间,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科技优势。
凝聚资源聚合力,下好区域联动“一盘棋”。山泽救于火,草木咸若;川流注于海,涓滴不遗。农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然“流水不壅则清,资源不活则废”,现实中“碎片化”“低效化”“沉睡化”问题仍存,制约治理活力释放。村党组织要用好“绣花针”,穿起资源整合“千条线”,通过建立区域化党建联盟、乡贤理事会、资源信息库等机制,让分散的资源在组织引领下汇聚成治理的强大合力,整合乡贤能人、志愿服务和部门单位力量,变“九龙治水”为“攥指成拳”,将优势资源集中纳入村党组织议事范畴,发挥各力量主体眼界开阔、资源密集等方面优势,为乡村全面振兴汇聚力量。要立足村情民意,聚焦本村治理痛点难点,推动资源精准滴灌、供需高效对接。围绕乡村建设、婚丧嫁娶、减负松绑、生态建设、厕所改革等民生大事,练就“火眼金睛”,通过争取资金、盘活资源、村企联建等形式精准投放,让“好钢用在刀刃上”,破解“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治理困境,打通治理末梢。
赋能产业促振兴,激活强村富民“新引擎”。仓廪实而知礼节,产业兴则民心和。产业发展是乡村的命脉,更是基层治理得以持续深化的物质基础和民心所向。村党组织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人才育在产业链上。村级集体经济强,则村级组织服务有底气、治理有抓手、说话有人听。村集体要立足资源禀赋,精准施策,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商则商,要让厂子建在村子里、让科技赋能农作物,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避免“削足适履”“千村一面”。产业发展的落脚点是强村与富民,基层治理的初衷也是为民服务,共享发展红利能有效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提升村民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要发挥联农带农、强农富农作用,健全利益共享机制,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提升收入,通过村民入股、收益分配等形式,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形成“治理优—产业兴—民心聚—治理更优”的良性循环,构建全员参与、全员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