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群众中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现代化等时代课题中,如何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主心骨”?答案在于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核心,让组织力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从“被动应付”到“主动破局”:找准职能定位
过去,一些基层党组织存在“上级推着干、群众看着干”的被动状态。破解这一困局,需从两方面发力:明确“服务清单”:将“为民办实事”具象化,例如设立“党员帮办岗”,聚焦群众最急迫的社保代办、矛盾调解等需求,让服务从“笼统口号”变为“精准对接”。赋权减负增效:减少形式主义台账留痕,优化考核指标,把精力投入到解决“村道修缮”“留守儿童托管”等具体问题中,让干部“脚沾泥土”而非“困在表格”。
二、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凝聚多元合力
基层治理非“一人一家之事”,需打破“就党建抓党建”的壁垒:党员带头,群众跟上:设立“党员示范岗”,在环境整治、产业振兴中亮身份、做表率。例如,组织党员承包河道清理责任区,带动村民自发参与。联动外部资源:与县直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共建,引入技术、资金支持。如联合农业农村局开展“田间课堂”,解决种植技术短板;对接电商企业,拓宽农产品销路
三、从“输血帮扶”到“造血赋能”:激发内生动力
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不仅在于“解决问题”,更在于“培育能力”:选拔乡土能人、返乡青年进入党组织队伍,通过“导师帮带”提升能力。例如,组织村支书到先进地区跟班学习,归来后领办村级项目。制度保障长效:建立“积分制管理”,将党员参与志愿服务、产业发展等量化评分,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
四、从“传统管理”到“数字赋能”:插上科技翅膀
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技术支撑:如高龄党员可通过视频参加组织生活,流动党员线上汇报思想。数据驱动决策:利用大数据分析群众诉求热点,精准投放服务资源。例如,通过统计高频咨询问题,针对性开展医保政策宣讲。
让“末梢”变“前沿”基层党组织强,则基层稳、全局兴。唯有以“钉钉子精神”夯实责任链条,以“绣花功夫”雕琢服务细节,才能让每一个支部都成为“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都成为“鲜活旗帜”。这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践行,更是对“国之大者”担当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