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不需要去读懂他
文/老狼
70年代初出生的我,从小的时候识字,就接触过鲁迅的作品,因父亲是教师,家里面的书很多,总也看不完。但那时读鲁迅的作品,根本就是看不明白,只是在父母的解读下,才对鲁迅有了朦胧的认识,知道了他的文章思想以及他的革命精神。中学的时候,教科书里面有鲁迅的文章,记得有《祝福》、《孔乙己》,对鲁迅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祥林嫂,被世人嘲笑的孔乙己,还有那些麻木不仁的一些平民现象,以及人们对新生活的渴望,都留在了我的脑海里。那时候最大的梦想是想将来当作家,于是我埋头苦读,潜心研究书籍,却没想到对历史人物有了兴趣,于是大量的小人书、连环画走入了我的生活,以至于很长时间没有接触过鲁迅的作品。可能就是鲁迅的精神感染了我,但是他的作品或许只适合那个时代,这也是现在教科书里没有鲁迅作品的原因吧。从最初接触鲁迅的作品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这几年工作之余,偶尔也读鲁迅老先生的作品。我发现他的精神在当前仍然适用,仍是一些文人的精神依托,但是我同样也看到了,鲁迅在当时是个有梦想的人,却被生活几度穷困潦倒,文字否定了鲁迅的生活,但是他的精神却起到了社会作用。
《呐喊》里面的《狂人日记》可以说是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以一个病人的狂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一个向世俗挑战的反封建形象。借狂人之口道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借疯子的病态,将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绅士们,诙谐的一无是处,这代表着已经觉醒的,敢于挑战的部分群体。这个狂与不狂的概念区分,应该说是鲁迅少年时期身上的阴影,将很多的猜疑和恐惧表现了出来。鲁迅在序中是这样写的:“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这明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推卸责任,无奈之下的明哲保身之举。还有后来的结局,“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虽然狂人的病好了,但是鲁迅却没有借着狂人之语,指明如何来战斗,如何来反抗,现实中可能就是迫于压力吧。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也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他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野草》 是感性的,而《朝花夕拾》则是鲁迅恋乡的一面,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沉浸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从中也反映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比如吃血馒头,吃人肉,还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都很生动,突出了人物个性,同时也增强了强烈批判的幽默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的都是鲁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少年时期的鲁迅,热爱生活、向往自由,无论现实能否实现,确实令我们感动。理想与现实之间,也在提示着我们,时代不同了,我们该树立怎样的思想,又改为社会做些什么?其实鲁迅这几篇的文字很通俗,他需要平民百姓都能读懂,从中看到文中的精神。这与他后期的穷困潦倒的生活,所受到的冷嘲热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野草》是鲁迅的一部散文诗集,感人至深。里面的题词:“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这是里面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文章大意是一棵任无人注意的小草,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掀翻了压在身上巨大的石块,顽强地钻出地面。表现了不畏困难,任人践踏、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代表着强盛的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借此来启发和鼓舞人们的斗志。雪莱的一句话:诗人是这个社会没有被承认的立法者。鲁迅的那些诙谐幽默的语言,虽然揭露的社会的黑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内辛酸苦与无奈。《野草》里面的文字内涵,可以看出来,好像鲁迅又不需要我们去读懂他,他告诉我们不要做愚民,对小草的反思与重新认识,使我明白精神才是本质的体现。
其实鲁迅的作品很多,但就以上这些就足以看出,鲁迅所经历的困难,以及对童年无拘束的生活向往,还有他不畏艰难继续反抗的精神。文字的无奈出自内心的酸苦,但是他尖锐的批判思考方式,却有力的冲击了封建社会的当权者,也给那些麻木不仁的民众意识敲醒了,不愧为思想家、革命家。在如今飞速发展的和平时代,他的思想仍可以支撑着我们,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有些人牢骚甚多,身上尼采味十足,所体现出来的文字,也没有鲁迅那般诙谐幽默了,文字也否定了他们的生活。如果都能脱俗,抛弃低俗的语言,真实的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鼓励人们不断的去拼搏、进取,那该有多好!
老狼
2010年5月21日23点5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