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华杉讲透】:“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他的坏事。小人则相反。「成人之美」是希望别人好,或者说希望所有人都好,能帮则帮,帮他成事。这个不仔细想,你会认为,对呀!我当然是这样!仔细想呢,就不一定做到的。每个人都会本能地认为自己是君子,别人是小人,但仔细想想其实不一定。你一定要以『小人之心』读书,把自己代入小人的角色,才能发现自己的小人之处,然后注意改正,增加自己的君子成分。这才是修身之道。”
《华杉讲透论语》:“因为我们心里总在跟人比,总在跟人较着劲。就算是好朋友,也希望我比他强,那就未必能做到,时时刻刻都能不遗余力,成人之美。成人之恶呢,看他要做坏事,鼓动他一下,推他一把。不是有一句俗话吗?一起干过坏事,才是好兄弟。这就跟加入犯罪团伙,要先杀个人交投名状一样,这就是成人之恶。这事你干过吗?你会说这样的坏心眼,我当然没有!这样的坏事,我当然没干过!仔细想,不一定!去上课,你迟到了,要被罚做俯卧撑,走到教室门口,发现迟到的不只是自己一个人,还有一个同学。你是同情他呢,还是为自己有伴开心呢?如果你很开心,那完了,又是小人!所以呀,小人之心,人皆有之。”
《华杉讲透论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读圣贤书,我们要慢慢读,一句一句地读,读每一句,都三省吾身,省察自己,才能读出味道来,才能知行合一。否则,就是徒事讲说了,格言穿嘴过,诚意心中无。”
今天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小人之心』自己不仅有,而且很稀松平常,只是自己过去不知道这些「念头」是『小人之心』的写照,也就是,「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在人与人交往的环境中,我体会到,不仅存在暗自比较,还会大张旗鼓地比较,非得分个谁好谁坏,谁强谁弱出来。似乎通过「比较」能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获得安全感,这是人的惯性和习惯。这样做其实是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也是注意力放错位置的表现。一旦用「单一维度」进行比较,就像学生时代,『成绩』是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被成绩遮蔽,就看不见一个孩子身上其他的优势和优点了。
比较之心也很容易牵引出「妒忌心」,人能够很敏锐地从环境中捕捉到能够分配权力的人的倾向,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平均分给所有人,所以下面的人很容易出现「成人之恶」的想法。
这里让我明白,「小人之心」是正常的,重要的是看见自己的念头,修正它,而不是放任自己的念头,更不是被比较和妒忌心裹挟,这是注意力外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