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恢弘悠扬、舒缓灵动的钢琴曲中拉开了序幕,一片洁白轻盈的羽毛飘荡在空中,穿过城市上空的屋顶和树林,穿过往来的人群和车流,缓缓落到阿甘的脚边。阿甘坐在公交车站的一张长椅上,拿着一盒巧克力,穿着一双珍妮送给的运动鞋。他穿着这双运动鞋跑了三年零两个月,穿越了整个美国,他来到这里也是为了寻找珍妮。阿甘捡起这片羽毛,放到一本故事书中,这本故事书见证了他们家祖孙三代。验证
所有的故事都在这一张长凳上开始了,阿甘开始了为来往的路人去回忆他那平凡不幸中的非凡人生。他是一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但他自强不息、傻人有傻福,他如孩提般的朴素与善良不仅成就了他,也启发着我们。
01孩提时代
阿甘记忆当中的第一双鞋是一个金属绑腿,因为脊椎问题导致的运动障碍,使他不得不穿上笨重不协调的绑腿,再加上他的智商不高,而备受嘲讽。但是母亲和他说:“你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母亲的屈辱与牺牲让他获得了和普通孩子一起上学的机会,正是在这上学的第一天他遇到了珍妮,一个他永生难忘的人。
在校车上,所有的孩子都不愿意和阿甘坐在一起,唯独珍妮邀请了阿甘,他们人生的命运纠葛便由此开始了。珍妮和阿甘一样都是出生在单亲家庭,他们有各自的不幸,珍妮的父亲脾气暴躁,而且有时还会侵犯她,阿甘的母亲对阿甘则是极尽关怀爱护,但他智力有限、腿脚不便。此时的珍妮可能是处于和阿甘一样的状态,没有其他孩子愿意接纳她,孤独便成为了两个孩子亲近的理由。不得不说珍妮和阿甘又是幸运的,可能日后珍妮的纯朴与自卑都消磨殆尽,但阿甘从始至终对她丝毫没有改变。
阿甘从小学到高中都备受欺负,可能在他的世界里只有珍妮这个朋友,其他人追着戏弄阿甘,阿甘只能跑。但是他的人生命运在逃跑或者说狂奔中改变了,他不在需要绑腿了,他跑的飞快。奔跑让他逃离了社会俗流的侵袭,让他跑入了自己的一方世界中,他又始终在与命运奔跑。因为跑步和橄榄球,他被大学破格录取,并成为了全美明星队的成员,接受肯尼迪总统接见。至此阿甘的孩提时光彻底结束了,他跑出了学校和家庭,离别了母亲和珍妮,跑进了更广阔的社会。
02 参军与捕虾
大学毕业后,一张I want you的海报再次引领阿甘的命运驶向远方,他来到了越南战场。阿甘认识了巴布和邓中尉,巴布整天讲着捕虾的故事,并计划战争结束之后和阿甘一起去捕虾。邓中尉是一位极其高傲的军人,他身上流着军人世家的血液,高贵、牺牲与不可侵犯。在越南战场上艰难的环境中,阿甘一直在给珍妮写信,但是从来没有寄出去过,因为他不知道珍妮在哪里,当然珍妮也没有给他写过一封信。
一场突如其来的埋伏,让他们很多人丧命,撤退过程中阿甘拼命飞奔让他活了下来。突然他意识到巴布还在丛林中,他回去寻找但是遇到了很多伤员,并从战火中一个个把他们救出来了,其中包括失去双腿的邓中尉。最后当他找到巴布的时候,巴布已经生命垂危,给阿甘说了一句:“我想回家。”阿甘救人的英雄壮举,对他而言似乎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他因此成为了英雄,获得了美国国会勋章。
他回到美国接受表彰,路过林肯纪念馆时,被反战游行的人群拉着去发表演讲,虽然没人听到他说了什么,但是珍妮看见了他,他们在国家纪念碑前的水池中相拥在一起。珍妮一直在选择流浪,她不断的追求她的成名梦想,短暂的相聚之后便是离别。分手前,阿甘将总统授予他的勋章送给了珍妮。珍妮又开始去追寻迷失的梦想了。
阿甘受伤之后偶然在医院里开始打乒乓球,他乒乓球打的非常好,有时做梦都在打乒乓球。电影当中他成为了中美乒乓外交的参与者,他来到了从未来过也再没来过的中国,再次成为了美国的名人。他回到家里,有乒乓球商找他做广告,他因此得到了两万五千美元。他没有忘记巴布和他的计划,去买了一首船开始捕虾,但是起初一无所获,后来邓中尉也加入他的捕虾事业。
在卡门飓风来临之际,当地的捕虾业受到破坏,而他们是唯一一艘完好的船,而且捕到了很多虾。至此他们发了一笔财,阿甘和邓中尉又买了更多的船,开办了捕虾公司,电影中他们登上了财富杂志,还买了苹果公司的股票理财。阿甘就这不经意之间取得了一个个成功,不能完完全全说他是幸运,而是他那种投入和坚持的心态让他战胜了很多困难。
成功的人大多是两种人,天才和傻瓜,而天才成功之前往往也被人们认为是傻瓜。命运总是在不经意之间慢慢发生改变。在捕虾的过程中,邓中尉也慢慢改变,他被阿甘身上那种单纯却炽热的精神感染,他也与失去双腿的自己和解了。
03 生命的逝去与传承
阿甘的母亲在这个时候生病了,她离开之前异常的平静,似乎还是过往和阿甘一样闲聊。母亲去世后,阿甘捐了一笔钱给教会,以此纪念母亲帮助身边的人,他还给了巴布的母亲捕虾公司的股份,让他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其实他完全没有这个义务,但是他选择了兑现过去并不必要的承诺。捕虾公司走上正轨,他也不需要去捕虾了,开起割草机为大家修理草坪。
就在这时,在梦想中迷失的珍妮回到了阿甘的身边,他们渡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之后珍妮便不告而别,此时阿甘并不知道她已经怀孕了。珍妮的离别让阿甘突然奇想去跑步,这一跑便是三年,三年中他穿越了美国,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别人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而跑,为了世界和平、为了贫困人口?他说自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只是想跑。他再次成为了名人,也遇到了很多跟随者,也发生了一些趣事。
跑了三年他突然想起来母亲给他说的话:“跑步的意义是什么?想要往前走,就要忘掉过去。”他累了,需要休息了。长椅上两个小时,阿甘和路人回忆了过往的半生,他想起此行的目的,问了一下珍妮所在的街区,就去找她了。
在这里,他看见了他们的孩子,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他得知珍妮将要离开人世,便和他就行了婚礼,不久之后便是葬礼。他和他母亲三十年前一样,带着自己的孩子在路口等校车,把那本母亲留存的故事书给了儿子,里面夹着的一片羽毛飘落出来。电影最初的钢琴声再次响起,羽毛从地面飘向空中,飘向远方,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04 命中注定还是随风飘逝
电影中珍妮在剧院唱过一首歌——Blowing in the Wind(在风中飘荡),这是美国民谣摇滚之父鲍勃·迪伦最出名的一首歌,鲍勃·迪伦在2016年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曲家。
我以前一直在想,这一片羽毛到底是什么含义,电影开场与闭幕都是以它来传达。阿甘在珍妮墓前的一段独白打动了我,他说生活到底是随风飘零、没有定数,还是命中注定?阿甘的母亲时常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她无疑选择了前者,阿甘很大程度上也是一样,这种飘零没有定数为他的生命创造了无尽的可能。
但是邓中尉不这样认为。命中注定是邓中尉的自我认识,他出生在军人世家,从美国立国开始到南北战争,他们家族总有人牺牲,他以此为荣。当他受伤倒在战场上时,阿甘背他逃离战火,他并没有感激,他甚至对于阿甘获得的荣誉嫉妒和不屑。他身上留存着当中南北战争前美国南方贵族的精神气质,他们视荣耀比生命更重要,他们的一生就是命中注定,为了理想中的一种状态而奋斗。
阿甘在这两者之间徘徊,随风飘逝的是他取得的一切成就,即使他已经荣誉等身、非常富有,见证了许多历史瞬间,他拥有了世俗意义上的非凡人生。但这对他而言似乎并不重要,他没有刻意想要得到这些,反而在他傻乎乎的努力奋斗中,一切慢慢变为现实。
命中注定的是他和珍妮的相遇与离别,他与母亲的相互扶持,与布巴和邓中尉的不期而遇。这是他人生中最为珍视的东西,不论珍妮多么离经叛道、自我迷失,也不论阿甘是贫穷富有、伟岸愚钝,阿甘从来没有改变过对珍妮的爱。有人说阿甘不就是备胎吗?不,那只是我们不懂真爱,不敢真爱。
这一片羽毛象征着阿甘,也象征着我们。命中注定的是,它一定会从空中到地面飘到公交车站阿甘的脚下,这样故事与回忆才能开始。而结局是羽毛随风飘逝,从地面飘向空中,飘向我们的想象之外,这就是必然之外的偶然。那本母亲、阿甘和孩子三代人读过的故事书,夹带着这片羽毛,也夹带了整部电影,这本故事书是阿甘的家族、血脉和精神的承载。这本故事书叫《好奇的乔治》,是一本经典的儿童绘本。可能作者和我们一样,希望自己的心灵如孩子般澄澈质朴。
05 体会电影的留白
《阿甘正传》是一部成功的电影,是美国剧情片中最一流的作品之一。它是导演和主创团队十多年的努力,从剧情、配乐、特效到叙事方式、表演技巧,以及电影细节处理非常用心。创作者们付出的时间和心血,让作品穿越了时间和忘却的记忆,留给我们历久弥新的芬芳。
因为阿甘正传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而且是半部美国式,电影中穿插着非常丰富的社会事件和历史时刻。甚至于有人说阿甘的奋斗历程实际上就是美国历史的缩影,从羸弱到强盛中经历的世间百态。电影最集中的展现了美国七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迷茫与向往、否定与执念,展现了极其广阔的社会视野和温情默默的人物。阿甘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阿甘的故事并不全是虚构出来的。
阿甘和珍妮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我们对阿甘无可挑剔,但是珍妮似乎被很多人鄙夷,不少人可能会觉得她是渣女,过去我也是如此认为的。对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人物性格和喜怒哀乐的表面,去挖掘人性背后的力量,感受丰满立体的人物带给我们的震撼,那样我们才能跳出桎梏的道德观念来客观评价人与事,同创作者一同体会塑造每一个人物的用意。讨论珍妮是不是渣女,这个问题是无益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认为她?为什么她会做出如此的选择?编剧和导演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人物?这一连串的问题可能更加重要。
珍妮是“垮掉的一代”中最典型的代表,他们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蔑视传统道德,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珍妮不过是把那个时代大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都做了,她出生在缺乏关爱的家庭中,与阿甘一样备受排挤,年少时她依旧和阿甘一般纯朴善良,但时间和社会改变了她。她太想成名,太想追求绝对自由,在现实和理想的打击下沉沦堕落,尽管她不是个好人,但是她没有失去人性。
在她人生最初与最后时刻,她还是愿意为阿甘和儿子保留那一份难得的美好。面对梦幻泡影的生活,她也想过自杀,但是她又不敢。她应该被批判,但也值得同情,我更愿意相信,她的纯真只是短暂的迷失在时代的洪流中,但幸运的是有人懂她、有人爱她。这究竟是人性的解放还是道德的滑坡?我们很难去回答。
阿甘是我们理想当中的完美人物,他拥有近乎圣贤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他纯真善良又温情炽热。他漫无目的但总能成功,因为他从不迷失。作者为了避免把他神话,只能让他成为傻瓜,因为我们认为只有傻瓜才会像他那样。但是阿甘却说:“做傻事的才是傻瓜”。阿甘与珍妮的爱情极具张力,两个截然相反之人的爱情和人生,创造出艺术中的大开大合,给我们强大的震撼与洗礼。
阿甘的存在是对离经叛道的否定,也是对主流意识的宣扬。但是阿甘至始至终都深爱着珍妮,无论她是纯真善良还是迷失沉沦。这既是阿甘炽烈纯真的爱,更传达出主流社会与“垮掉的一代”中迷失的年轻人之间的一种和解,也是这群年轻人与自己的和解。
年轻的我们可能也渴望成名,渴望富裕的生活,渴望无边无际的自由,无时不刻都想着逃离生活的控制,活出真我和率性,只不过不同的人选择不同。谁不会犯错、谁又不会迷失,时代和社会也是如此。这种叛逆可能是矫枉过正,也可能是殊途同归,它们都是成长中的兜兜转转、跌跌撞撞,唯有如此才能发现真正的珍贵。
最后以《无问西东》中的一句话结尾: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其实影片中的黄晓明与章子怡和阿甘与珍妮似乎有一些类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