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同频前进的人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重则不威”
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树立威严方式是当众发脾气,骂人,板着一张脸,认为这就是“重”。这里的“重”的应是内心重仁德,重感情,重责任担当,重原则和立场。父母能尽心担负起养育子女的责任,跟子女相处时态度温柔而坚定,所以自有做父母的威严;老师能尽力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处理问题有原则有立场,所以不怒自威;领导能为企业员工谋未来,自能让员工心悦诚服。“重则威”就是能恰当处理好亲疏远近关系,简单说我可以跟你关系很好,但你不可以随便不分场合时机勾搭我肩膀。
所以威严从来不是装腔作势摆架子,装出稳重庄重的样子给别人看的。
“学则不固”
承接上文,不庄重学习也不牢固。一个人如果内心立场不坚定,随意被外物所诱惑,或者心智不坚定,学了点东西就自以为无敌,就不会学得牢固。我们的学生平时就是一听就懂,一到考试就废。想要认真学习时,听到别人说一起打游戏呀,或者说学那么多有什么用这些嘈杂声音时,自己的原则立场立场就变了。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做事情忠诚于内心的仁德,言而有信。“无友不如己者”通常理解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未免太功利,而且不如自己又是从哪方面去比较的?“有朋自远方来”这里的“朋”指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这里的“不如己”指的是不跟自己同一志向的人,不要主动结交跟自己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和志向不同的人交往,会让人心累,并且会被无形影响,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不就是同频共振的那个人。
“过则勿掸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做大的善是改过,闻过则喜,最欢喜的是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然后不害怕改正。
孔老夫子也曾经有过失。曾经有一个人叫陈司败,问夫子:鲁昭公懂不懂礼?
孔子说:懂礼。
陈司败随后跟孔子的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无所偏袒,难道孔子还有偏袒吗?鲁君(鲁国国君)曾经娶过吴国的女子做夫人。吴跟鲁是同姓的国家,诸侯国里面吴国和鲁国,因为他们都是周公的后代,都姓姬。《周礼》里头同姓是不能通婚的,所以鲁君娶吴国同姓的女子做夫人,这是不符合礼的。但是孔子说鲁昭公知道礼,那孔子错了。所以陈司败讲,鲁君若是知道礼,那谁不知道礼?换句话说,孔子讲错了,鲁君不知道礼。
后来巫马期(孔子的弟子)就把这个话转告给孔子。孔子没有像一般人一样编出一百个理由来解释,马上承认错误,他说:我真是幸运,我一旦有过失了,人家就知道,人家就来提醒。
如果能遇到重担当责任,忠诚于仁德,讲信用,知错能敢于改错的知己,一起同频前进,该是多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