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老师:
今天的书院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从这几位老师的分享中,我再次感受到学科实践、校园文化的塑造、校园环境的熏陶、师生关系的平等等方面关系与意义之重大,也感受到作为教师自己身上的责任,面对今后的教学,我们更要眼中有学生,站在儿童立场研究孩子,将学生的学习与真实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习为生活实践服务。
张晓凯老师:
书院活动,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要研究课标,进行细化落实;要研究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研究课堂,找到教与学的最佳途径。学习方式变革,我们已经在路上。
马文婕老师:
每一次对于谢家湾学校的学习,都是一次对教育目的叩问:学生成长的需要是什么?我们要如何去满足这些关于成长的需要?谢家湾学校的哪些做法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今天的伙伴们的分享和杜书记的引领,帮助我认准了我们正在进行的学习方式变革之路的方向:我们要致力于研究学科实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发展素养;我们要离孩子近一点,更近一点;我们要关注学生在校园、在课堂、在每一天中的成长体验,让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照亮学生生命成长之路。
杨丽娟老师:
通过伙伴们的分享,让我再一次感受到谢家湾课堂的魅力:自由、平等、民主、开发、包容和和谐,在这样一个课堂的样态下进行着学科的实践,深化着课堂的改革,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学习,理解和运用学科知识,在小组合作中完善自身的必备品格,在学校的大环境中以人为本,在专属的课堂中以生为本,在谢家湾学校处处都体现着育人的教育,杜书记所言极是:让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更好是校园里最大的政治!老师们的站位高,格局大才能做好教育这件事!谢谢大家的分享,我们一起努力吧!
苏书明老师:
听完五位伙伴谢家湾之行的收获分享,我很激动,也很受益。让我对好学校、好老师、好学生的思考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谢家湾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实现以上三好,必须进一步做好“转化”工作。好学校能够把国家系列大方针、大政策完成校本化的小处落实。例如: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在校园内就可以定义为“老师爱我们 我们爱老师”,“爱国”在学校就定义为“我们从敬一个标准的队礼做起”,这样转化后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来说可描述可操作,对学校来说目标清楚,方便指导。就像我们许多班级、小队形成的班级或者小组公约,真的是小公约,大用途。
好老师更应是一个优秀的转化者,要下大功夫把学习内容转化成恰当的、有意思的、有思维发展的学习活动,把传统的从教到学转化为像芬兰老师那样的由学到教。就拿我们小学语文学科的作文教学来说,许多时候我们会用大半节到一节课的时间来讲怎么写,批改的时候会发现仍有许多同学写得不好。名师李祖文专门做过数据研究,重指导后的学生习作质量和轻指导的学生习作质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距。所以,弄清写作要求后先让学生写,然后教师批改,之后再进行针对性指导,最后让学生修改完善,两者用时相似,但后者实际效果更佳。老师的转化还应体现在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融通,有效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调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也只有这样,学习才更有效,也才更有用。
好学生也应该是具有转化能力的,他们要通过具体的学习实践完成个人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这个转化过程完成了,就等于真正的学习活动发生了。
一个好学校一定是因为有好老师,有了好老师才可以涌现出更多的好学生。因此,以上三好中的核心环节,应该是老师们拥有了较高的转化能力 。研究学生、研究学习、研究课程,提升个人转化能力,应该成为我们下一段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核心。感谢伙伴分享,携手奋进我们已在路上。
丁文静老师:
通过今天伙伴们的分享,更深刻的体会到我们要增强学生的课堂优质体验感,通过强化学科实践,寻找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是真正从儿童立场出发,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感受开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在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的过程中,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在不断建构。
张晶晶老师:
通过伙伴们的分享,让我再次感受到在教育的道路上,鼓励和肯定对孩子的重大作用,我们要正向引导孩子,不要轻易否定孩子。我们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少走弯路。然而,事实却往往并非如此。谢家湾以及芬兰教师告诉我们,允许孩子犯错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因为错误是成长的催化剂,是孩子们在探索未知世界时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尝试、去创新,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因为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都是一次对自我认知的深化。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深受启发。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避免错误,而是让他们在错误中学会反思、学会成长。另外我们还要真正的做到尊重每一个儿童,让孩子感受到教室是一个安全的、宽松的、包容的场所,进而才能够走近每一个孩子,孩子们的自信大方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这是老师是学校几年如一日对孩子们以身示范、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们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就要做什么样的老师,我们想要孩子微笑问好,我们就要对孩子微笑问好。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去传递、去改变。感谢伙伴们的分享,改变在路上。
宋慧贞老师:
十分感谢今天集团校五位老师从谢家湾学习归来带回的高质量、有深度的专题分享,每一次这样的专题分享学习,聚焦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育人质量提升的研讨思考,都会震撼到内心深处,都会不断叩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为教育强国建设赋能?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思考当下的工作,基础教育如何为人才培养奠基?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幸福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奠基。首先,一名教师必须有深深的教育情怀,对教育事业怀有满腔热爱,对每一个学生充满大爱。用爱传递爱,用爱、温暖和行动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带着爱去影响世界。其次,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即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观念,更要不断培养自己的终身学习力。脚踏实地,将理念化作行动,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方方面面落实、落细、落地。学习、反思、沉淀、行动,让我们为培养健康、全面而有个性的时代新人而不断努力。
胡晓瑞老师:
今天五位老师的分享,缩短了我们“学课标”和“用课标”之间的距离,让新课标的落地更具体。在新课标刚颁布时,我们学习的是新课标的理念,如今新课标已颁布两年多,我们急需的是如何在教学中实践新课标、用好新课标。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如何实现?真实情境如何创设?结构化教学究竟如何做?……今天五位老师的分享和之前老师们的分享给我们带来一波波的及时风,逐渐拨开我们的谜团,原来变革育人方式重在学科实践,学科实践又侧重让学生经历、体验适切的活动,真实情境还可以让素材更贴近孩子们一些,达成课标要求的为什么教可以在课堂上先亮标等等,顶天立地的思维让人醒悟。那我们现在的育人方式变革走到了哪里呢?从校级数学赛课中来看,老师们的课中已经增加了让孩子们进行活动体验的设计,给每个共同体小组都配备了参与活动的充足学具、装学具的小筐等,为帮助孩子们理解每一个活动的具体操作,提前录好一个个微视频讲解规则等。我们已经迈开变革的步子,但我们更需把每一步走稳,比如每一个活动都要考虑孩子们究竟到了哪里,我们要根据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以及课后作业来确定我们的学习目标下的学习活动、路径等是否更贴合,如果不够是否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理解的学习路径。
项景老师:
每次关于重庆谢家湾学校的学习分享,总能从不同角度带给我们启发与思考。
这些熟悉而又印象深刻的话: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离孩子近一些,再近一些;鼓励性的环境很重要,把错误视为孩子成长的时机;孩子立场、体验、收获,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真正站在孩子需要的角度,助力孩子的成长;备课的时间是上课时间的五倍还多……这样一句句朴素而又蕴含着教育常识的观点,也是我们在教育中需要坚守、践行的。
几位老师在分享中都提到谢家湾老师的课堂、芬兰老师的课堂更关注孩子们的体验感,明确的目标、适切的学习活动等。本学期,我也有幸参与了语文校级赛课。在本次赛课的参与、观摩中,我也看到毓秀课堂的变化:课堂中师生关系更融洽,有质疑的声音了;共同体的伙伴更加互帮互助,有真实的学习了;备课时,执教老师更加关注教材与课标、与生活的联系,有指向明确的目标了……我们已经走在实践的道路上,但还需要思考的是,课堂中,孩子们真正的需求点在哪里,学生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此外,每次学习后,教师“转化”的能力也非常重要。今天唐祺老师在分享中提到自己“转化”的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有个孩子在课堂尾声注意力不集中,换做之前,唐祺老师会提醒、说教,但谢家湾学习之后,当时的她做了这样的思考:课已经进行30分钟了,已经是这个孩子有意注意的极限了,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目前课堂已经不够有趣了。于是唐祺老师结合孩子聪明的特点,布置挑战性任务:播放长句子音频两遍,寻找能教大家的小老师。果真,这个孩子立刻被吸引,还出色的完成了这个任务。这次成功的体验也让这个孩子后续对英语课更有劲头了。
因此,学习之后地践行非常重要,就像杜书记提到的“课堂里要走出教育家”,我们每个老师都可以将学习收获“转化”在自己的课堂、自己的每一节家常课、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瞬间中,坚持教育的“一厘米之变”……
董丽敏老师:
五位伙伴的分享从不同的角度带给我们启示与思考,静下来,捋一捋思绪:什么是教育,我们在追求什么?教育是影响!教育是尊重!教育是等待!这里的主角不是别人,是孩子们!孩子的脸上写有教育,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充满阳光,不就是我们的追求嘛。孩子的笑脸永远都应该是校园最美的风景。
凡是有孩子的地方,所有元素都是课程。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只是文化的传承,它更应该是“发展与推动”。
如何实现六年影响一生,就是要朵朵放光彩,让每个孩子得到全面发展。
张丽亚老师:
谢家湾学校20年课改,20项成果令人震撼,他们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思想和行动值得学习。无论是核心价值观的表达还是课堂上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席地而坐,都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儿童视角,什么是以儿童为中心。两个多小时的教研围绕一个目标研讨如何设计活动,并且人人主动思考参与其中的教研样态,也让我看到了我们教研的方向。对比发现,我们虽有距离,但我们的方向正确,我们前行的脚步也一样坚定。感谢今天分享的伙伴[玫瑰][玫瑰][玫瑰]
张丽君老师:
每次聆听谢家湾回来的老师们分享,都能给我一次心灵的震撼和洗礼。我们现在用羡慕的眼神仰望谢家湾,是他们的学校文化、课堂生态、师生生态让我们心生向往,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和改变,这是他们沉淀20年的改革效果,这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谢家湾的课堂,是创造性的课堂,他们依托课标和教参,从儿童立场出发,设制学习目标和巧妙的学习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这样的课堂,不用去管控纪律,孩子也会被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课堂所有的改变和做法,不就是让孩子们都能积极的参与进来吗?要做到这些,就要高质量的教研,深挖课标,深研教材,共同研讨,多思考怎样让课标理念和学习内容,在课堂活动中落实呈现,怎样让孩子们学的更开心更投入,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知道做不到,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我们要把学习转化为行动,从教研,从课堂,从师生关系,从一点一滴的校园生活中改变,我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路上!
田苗苗老师:
今天,五位伙伴的分享从不同细节诠释了谢家湾学校“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我深深感受到:这是一所真正属于孩子的学校。叶圣陶先生曾说:“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谢家湾学校的“红梅花儿开 多多放光彩”就充分体现了每一个孩子的个体成长。
在伙伴们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与启发,而非简单的灌输与接受。作为老师,我们要努力追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这一美好愿景,不断朝着这个目标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