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持续下雨,到处都看海。有人发出一组图片,上面一张是美得摄人心魄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图,下一张是吓得心惊胆战的“门泊东吴万里船”图,这是成都的真实写照。
鼠年不平静,疫情还在持续,洪灾、内涝不断。纵然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也只能“望洋兴叹”。如果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愿意一直念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世界大同。”
2.上午新老师培训主题是《我们的学生观》,由我们学校的专家级女神游姐姐主讲。从头听到尾,受益匪浅。整个培训,就是一次“分享式教学”的典型案例。抛出两个问题:1.我们需要怎样的学生观?2.结合案例,怎么落实学生观?任务驱动,独立思考,小组共学,全班群学,每一个人都在参与思考,倾听,回应,最后借用学习者的总结对整个培训做总结,既有理念的提升,又有实操的练习,且学习成果都来自于学习者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培训,借用学员的话“累并快乐着。”
老师们在探讨“顺应人的天性”时,提到天性中也有正面和负面之分。如果是正面部分,当然顺应,如果是负面的东西,需要老师的正面引导。
书中提到“分享式课堂里,老师不要发指令”,老师们也抛出自己的看法:低段,孩子没有自适应能力的时候,是需要老师做相应的指导。
欧做总结是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需要思考,更需要思辨。”我很喜欢大家思辨的状态。
下午分学科教研组实操。我负责语文学科。首先,我将自己设计的一节微课展示给老师,一边看一边解说设计意图以及某些细节的处理,让老师们对微课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初步了解微课的制作过程;然后请义成和大家沟通如何去看一节微课。义成的沟通简单清晰:看流程是否清晰;看每一个活动的设计,思考背后的设计理念;结合年段特点,看重点如何解决,难点用了哪些方法突破;看别人的课,想自己的课,思考哪些地方可以删减或增加,哪些地方可以重新设计。接着请老师们研讨出制作微课的流程图。最后是今天下午的重头戏:教材解析。请了三位得力干将,和大家分享低中高段如何解读教材,让老师们对小学六年的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晚上的培训感言反馈出老师们受益匪浅。然后布置任务,请老师们自主设计一堂微课,明日拿出1.0版本的教案,请指导老师一对一地指导,最终形成微课脚本,录制成微课。在内容的选择上,选取了拼音教学,看图识字,归类识字和课文教学。课文又分别选取了第一篇写秋天景色的课文,以及古诗、儿童诗、童话四种有代表性的课型,进行低段随文识字的设计。明日就能看到老师们这几天的培训到底转化了多少。
3.继续阅读《教育的节奏》
(1)浪漫阶段是开始领悟的阶段。人们所讨论的题目具有新鲜的活力;它自身包含未经探索的因果逻辑的关系,也以丰富的内容为探索者提供了若隐若现的机会。在这个阶段,知识不受系统的程序支配。这种系统是为特定目的逐渐建立起来的。这时我们处于直接认识事实的阶段,只是偶尔对事实做系统的分析。从接触单纯的事实,到开始认识事实间未经探索的关系的重要意义,这种转变会引起 某种兴奋,而浪漫的情感本质上就属于这样一种兴奋。
【我的感悟】浪漫阶段就是从直接认识单纯事实到认识事实见未经探索的重要意义的一段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丰富的,充满活力的,包含着未经探索的因果逻辑关系,他不受系统的程序支配,属于浪漫遐想式的探索,这一过程的转变会引发某种兴奋。从小学中学大学这样的时间段来分析,小学阶段应该属于浪漫阶段。从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这样的小切口来看,学生的初读文本、整体感知阶段就属于浪漫阶段。从人学与NLP的角度来看,浪漫阶段其实是语义具身,是文本内容对于学习者生活的映射。基于以上理解,我认为小学阶段,要尽力关注知识的广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养成多样化阅读,持续阅读的习惯;在阅读教学的小循环中,首要关注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以及学生的联结力培养,尊重学生的初步感知;从人学的角度理解学习,要关注学习者看到本文之后的向内觉察力和图像化力。例如:看到“窗外有棵芭蕉树。”这个句子,学习者是否能够觉察到自己脑海里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个窗口,一个人借助于可以看到一棵芭蕉树的场景(画面),内心是否有某种愉悦(或不适)的感觉。一个人能够很清楚地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是如何学习的(元认知能力),他就可以根据学习的基本规律进行学习,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益。
(2)从本质上说,教育必须是将已存在于大脑中的活跃而纷乱的思想进行有序的排列:你不能教一个空洞的头脑。当我们构想教育时,往容易将它局限于循环期的第二阶段,即精确阶段。但我们对教育做这种限制必然会对整个教育问题产生错误的想法。我们应对大脑最初具有的活跃纷乱的思想、对掌握精确的知识、以及对随后取得的成果都给予同样的关注。
【我的感悟】(1)我们从来都没有教“一个空洞的头脑”,因为学习者都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前概念)走进新的学习,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独立的,也独特的。教育者在实施教育前,必须了解教育对象已有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身心状态,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2)教育现状是对“掌握精确的知识”这个阶段非常重视,常常会忽略“大脑最初具有的活跃纷乱的思想”,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步步预设,处处挖坑,想要的不是学生的“精彩观念的诞生”,而是考试中想要的那个参考答案。当然,所有人都会关注随后取得的成果,少数人会关注取得成果之后的“复盘”(如何取得现有成果?怎样进一步提升?)正式这些少数人,引领着学习领域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