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鬼脚七的《人生处处是修行》。
修行,到底什么是修行?修行一词是出自《庄子•大宗师》,百度百科的释义是修养德行,美好的品行,操行,遵行,出家学道或者学佛,行善积德。修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
不是非得出家修道才叫修行,人生处处是修行,小到一草一木,大到生老病死,都是修行。在我看来,修行也是修心的一个过程。修心是修行的基础,为什么要修心?是因为面对花花世界诱惑太多,追逐名利追逐金钱在本质上没有问题,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大部分人会丧失本心。
老话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什么?是最初的心意,最初的原因。杨绛先生说:初心的本质是即使我见过很多复杂和阴暗,但我依然不屑成为那样的人,永远心怀善念,心灵澄澈。回归到生活,就是如果能清楚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做这件事并且去做完,没有因为金钱名利而忘记自己的初衷,就是不忘初心。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不随波逐流,降服了自己的本心的过程也就是修行的过程。
修行的过程不可能顺风顺水,如果一路坦途,那又怎么去修?正是日常生活中的鸡零狗碎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打磨心境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关于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逆境,分享书中面对逆境修行的方法之十不求,以此共勉!
一不求:念身不求无病。
身体不生病的时候,贪欲也就会越来越多。古人云:‘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意思是欲望过多了,则心力分散,意志就会薄弱,就会思力不畅达。相反,身体有病时,人不得不放下很多,也容易看透一些事。病越重,越容易看透一些事。所以,无病不一定是好事,有病也不一定是坏事。
二不求:处世不求无难。
世间之事,谁都想顺风顺水,一旦太顺了,人必然会沾沾自喜、自以为是、骄傲自大、得意忘形。这种心态的产生是不知不觉的,让人防不胜防,很容易引来更大的灾难。
三不求:究心不求无碍。
学习的时候,不求自己一学就懂,有点障碍也不是坏事。否则,也容易增长自负的想法,以为自己真有多聪明。另外,心中有烦闷有恼恨,因此吃不好睡不好,这未尝不是好事。至少说明我们心胸还不够,用之前学过的那些道理,能否化解这些障碍呢?道理是拿来实践的,不是用来讲给别人听的。很多人嘴里说得头头是道,遇到障碍就抓瞎了,还时不时说:懂了无数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
四不求:立行不求无魔。
魔,是指各种破坏,各种挫折,各种诱惑。行,可以指一个人的理想、使命和愿望。愿望越大,魔就会越多。但这些魔是过来磨砺我们的,看我们够不够坚定,毅力够不够大,道心够不够强。所以,遇到魔来了,把它当成前进路上的伴侣,魔也就不再是魔了。
五不求:谋事不求易成。
事情太容易成功,人就会生狂妄之心,高估自己的能力。做任何事,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没遇到困难才不正常。不求易成,就没有那么高的期望。期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不如意也就越多。
六不求:交情不求益我。
与人交往总想为自己谋利益,容易亏失道义。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容易看见他人的过错,起怨恨心。其实,快乐都来源于想要利他,而痛苦都来源于想要利己。看看周围那些总想占人便宜的人,过得大多很一般。
七不求:于人不求顺适。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交往之中,哪怕不涉及利益,也会有方式和习惯的不同。与人交往,不要希望别人都顺着自己。若周围的人都顺着自己,容易滋生内心的骄慢。能真正做到随顺他人者,绝不是泛泛之辈。老子曾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种人才真正强大。
八不求:施德不求望报。
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的话:我以前对某某如何,他居然这样对我……这就是‘施德望报’的心态。施德望报,会让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施恩不望报,可以发现自己的贪念,破除自己很多执着。
九不求:见利不求沾分。
听到好项目,就想参与,看见好处,自己也想分一点。这看似人之常情,实则是嫉妒心和贪心在作怪。很多人上当受骗也是由此而来。不贪利,哪会上当啊。看见有人获得利益,能做到不求沾分吗?能做到真心祝福他吗?这一点很难。
十不求:被抑不求申明。
‘抑’大概是委屈、冤枉、误解的意思。被误解了,能不解释吗?能不起怨恨吗?有人说这做不到啊。当然做不到,慢慢学着做嘛。哪天能做到了,就是修行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