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36条建议》是李镇西老师的著作,这本书无论从语言风格、叙述角度、案例选用、教育思想、等方面比较,它都与苏霍姆林斯基的 《给青年教师的九十九条建议》 高度相似,李镇西在书中也直言,80年代他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狂热粉丝。2008年9月,李镇西荣获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颁发的“学习和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别奖”,由此看来,李镇西践行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教思想,但“尽信书不如无书”,李镇西却没有照搬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信条,相反他活学活用,始终从自身实际工作出发,勤于思考,妥善解决了工作中的许多困惑。读这本书,能读到许多他思考的痕迹,工作的方法,内心的懊悔,能感受到他这一路走来的孤苦与艰辛。我觉得我们不仅要借鉴他好的教育艺术,更要学习他那种善思习惯,在教育路上不断求索的奋斗精神。
“做事之前先做人”这是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做人就是修行,要尊重他人,与人为善,要豁达大度,要以德报怨。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李镇西忍受过各自委曲,确实,男人的胸襟就是被各种委曲撑大的。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不是团结同事的圆滑,人与人相处讲究真诚,我们只有发自内心地对周围老师尊重、欣赏、赞美,只有以开阔和善良的眼光对待周围的同事,人际关系才会越来越来越好。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教育重要而有效的一环,争取到家长对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是很多优秀教师朋友获得成功的法宝之一。
我特别被那些强调尊重学生、关注学生情感的建议所打动。李镇西先生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格、培养情感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付饶是让李老师感到自责和愧疚的一个学生,他一直对当年当众严厉批评付饶,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感到后悔,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用心去理解他们,用爱去温暖他们,用智慧去引导他们。特别是特殊的孩子,“后进生”,有时候我们直接地叫“差生”。有人说“差生”带有歧视性,说“差生”把学生贴了标签。难道“后进生”不是一种标签吗?还有许多叫法称呼这样的学生:“个性生”、“待优生”“学困生”等等。其实不管叫什么,教师对这类学生的认识是明确的,李老师在《给教师的36条建议》告诉我们,“好”与“差”,“先进”与“后进”,是一种客观而动态的存在。我们与其在叫什么上变着花样地“发明”称呼,不如在如何善待、如何转化方面动脑筋。重要的不是怎么叫,而是如何对待这类学生。所以,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教师本人先“转化”自己。要转变自己的眼光。换一种儿童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也就是站在后进生的角度看他,我们的心情也许会不一样的。你不但会感到这些孩子不但可怜,而且可敬。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要说唯有热爱,才青春永驻。不是吗,李老师对教育对孩子纯粹持久的热爱,他笔耕不辍,著作不断,教育界一棵茂盛的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