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日,早上起来,享受着冬日的阳光。我一边听着《东方快车谋杀案》的解读,一边回想起几十年前看剧时的感受。那时,这部剧带给我紧张、悬疑和惊险的氛围,但现在重温,悬疑感似乎已经消退。虽然已经知道故事结局,再次聆听时少了揭秘时的新奇感,但依然能从解读者的讲述中看到这本书的创作脉络和剧情演绎,带来新的思考。
以创作者的经历为例,阿加莎在英国有大量著作,还曾受到女王嘉奖。她笔下的侦探与福尔摩斯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不同。比如,福尔摩斯的性格和阿加莎笔下的侦探完全不同,一个热爱生活,另一个喜欢冒险。当然,这些性格差异并不妨碍他们作为著名侦探的存在,这样的形象也为人们带来精神愉悦,并与作者产生了密切联系。
回到《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故事情节,这本书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作者对一桩真实案件的思考。那起案件是一位名人的孩子被绑架,虽然绑架者被抓,但人们普遍认为背后还有主谋未被逮捕,这成为她创作的主线。而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受害者的原型也是一个绑架者。
他绑架了一位著名上校的孩子。在上校支付赎金后,发现孩子已经遇害。实际上,在绑匪发出勒索信时,孩子就已经死了。案件侦破后,这个绑架者花钱利用法律漏洞逃脱了制裁。而上校一家因这起案件被毁,最终上校自杀,他的妻子当时怀孕,因承受不了失女之痛而去世,仆人也因被怀疑、为证明清白而自杀。原本幸福的家庭因此案件瞬间分崩离析。
侦探波洛因为另一起案件坐上了东方快车。关于他的侦探人设有一些铺垫,每次他出现,总会有奇案发生,而且他断案速度很快。本来他不打算插手这起案件,但因为受到了列车长的委托——他能上车也是列车长帮忙的——所以决定帮忙。这也是一种相互关系。
在这个故事中,死者其实曾经找过波洛,表示自己受到了死亡威胁,希望波洛保护自己,但波洛拒绝了。当波洛发现死者后,经过勘查,发现车厢是封闭的,唯一的嫌疑人只能在车上的13个人中,而其中有12个人都有嫌疑。当然,从最初的调查来看,这12个人都没有与死者直接的联系。
在层层调查中,发现死者其实就是当年的绑匪。他后来隐姓埋名,而车上的12名嫌疑人都与那位上校有某种联系,这些联系成为他们作案的动机。
在后续情节中,作者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叙述方式,将这12个人聚集在一起,由侦探波洛揭示他们的作案动机。但最终,火车到站后,每个人都回归了自己的生活,没有受到真正的法律审判。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是12个人?因为12正好是陪审团的人数。作者的用意很明显:既然凶手没有在法庭上受到应有的惩罚,就让他在庭外接受道德的审判。实际上,更多的审判权被留给了读者,由读者在心中对这件事做出判断。
由于这本书的情节引人入胜,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和思考方式。另一方面,创作者也开启了一种新的创作模式,让我们看到了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复杂的关系,而那些真正的受害者所处的境遇也引发了更多思考。
写到这里我就在想,创作的意义是什么?就是在思考中发现一些问题,把这些问题用文字描述出来,在描述的过程中寻找解答。进一步来看,小说创作也是写作的一种形式,通过情节将思考融入其中,在读者的阅读中形成互动,从这些互动中产生更多的人性与社会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