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人们会想尽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
没错,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活于世,不可能事事顺心。当痛苦袭来,我们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怎样让痛苦消失不见。所以,我们经常会问,怎样才能快点好起来?有什么办法才能让我不这么痛苦呢?
但是显然,这都是徒劳无功的幻想,我们无法真正逃避所遇到的痛苦。即使是心理学家,也没有让痛苦瞬间消失的好办法。
那么,面对人生的痛苦,我们真的束手无策吗?其实并非如此。就像约翰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我们身上不自知的防御机制
约翰就像是我们身边特别不好相处的那种人。他总是觉得周围人全是蠢货,好像全世界的人都亏欠他似的。他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恋,而且总是过分防御别人、贬低别人、主导谈话,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但这样的一个人,却经常感觉压力过大,而且和妻子的关系也不好,周围的一切都让人心烦。因为这个,他走进了洛莉的诊室。
一进门约翰就抱怨:为什么这世界上有这么多蠢货!给他看牙的牙科医生是蠢货、超他车的司机是蠢货、没能帮他修好电脑的技术专家是蠢货,反正,都是蠢货。他就像一个负能量炸药包一样,一肚子愤慨和不满,好像随时要爆炸。
他对自己的心理医生洛莉的态度也没好到哪去。治疗的时候随意打电话、经常自顾自打断洛莉说话,还把洛莉比作自己的应召女郎,表现地简直像个混球。
但是,作为心理学家,洛莉知道,这些举动不过都是表象,约翰只是用这种方式在逃避内心真正的痛苦。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防御机制,当我们经历了痛苦之事却无法面对,就会转而逃避。逃避的方式多种多样。约翰的逃避方式是排斥周围所有人,对于不想回答的问题就绕弯子、换话题,沉浸在自以为是的愤慨中,坚信自己绝对正确,还觉得受尽了冤枉和委屈。
这样的人会把造成痛苦的原因归结于外界和周围环境,认为问题都由别人或者客观因素造成的,自己无力改变,但痛苦依然在中心,所以转而攻击外界。
还有的人逃避痛苦的方式是装作若无其事,表面上云淡风轻,但是内心却丧失了对生活的热爱。
社会不断开放,但是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挣扎,依然羞于启齿,也无法直面。紧张忙碌的现代人,总是喜欢把痛苦藏得很深。可是逃避和遮掩的痛苦并不会自行消失,它潜藏在人体内,形成心魔,腐蚀我们的人生,吞噬我们的生命力,带走我们对生活的激情。
痛苦不应该被压抑,而把痛苦说出来就是直面痛苦的第一步。
与他人建立联系是言说痛苦的开始
约翰对周围的人总是怀着不满,拒绝沟通交流。即使是面对心理咨询师洛莉,他也只是顾左右而言他,沉浸在各种抱怨中。
洛莉能够感受到,约翰其实把自己内心世界层层包裹住了。要解决他的问题,就必须一点点让他卸下防御。她首先制定了一个规则,那就是接受治疗的时候,不允许接打电话,必须专注于谈话。
虽然约翰很抵触,但是他还是接受了洛莉的规则。慢慢地,他谈话中透露的信息越来越多,比如他的两个女儿和一条狗。虽然他在抱怨妻子不理解,女儿不省心,狗也越来越烦人,洛莉还是在他眼中看到了一丝爱意。他并不是表面上看上去那么不近人情。一定发生了痛苦的事情,让他无法释怀。
洛莉注意到,在他谈到妻子的时候,情绪非常激动。他感到妻子在威胁他,要离开他,这让他很恼火。很多痛苦,在言说的时候,都带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很多人会下意识去调整情绪,好让自己看上去不会太失态。但其实,情绪恰恰是内心症结的体现。
所以,在情绪出现的那一刹那,我们不要把它推到一边,而是去感受到自己更深层次的情绪。比如愤怒,愤怒是我们最容易陷入的情绪状态,但是我们宣泄的愤怒不过是冰山一角,隐藏在愤怒之下的,可能是孤独、无助、恐惧、不安。只有我们能够觉察到这些更深层次的情绪,我们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也能够关注到内心的隐痛。
约翰谈到妻子要离开他的时候,愤怒异常。但是他却可以与洛莉交流了。洛莉试着找到他愤怒之下的隐藏的情绪。约翰无意中提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盖比。这个名字洛莉从来没有听他提到,但是显然这是他不愿意提到的人。洛莉追问他,他沉默了好久,才轻轻说,盖比是我的儿子。之后,就逃出了诊室。
但是起码,他已经同洛莉建立起关系,表现出情绪,说出了自己的苦闷,他正在一点点卸下防备。
盖比或许就是他要逃避的最大痛苦,他和儿子盖比之间又发生了什么呢?
承认痛苦才能真正摆脱痛苦
提到盖比后,约翰很长时间没有去洛莉那。突然有天,他又走进洛莉的诊室,这一次他决定,要说出自己的故事。
有一段时间,约翰一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庭。而妻子还困在育儿世界里,感觉自己快要被压垮了。两个人关系很差,每当他们在一起,被约翰的工作电话骚扰,他的妻子就愤怒不已。她坚决要求约翰在家里的时候不要工作。
那是一个周末,约翰带着妻子和孩子,准备去乐高乐园玩。妻子跟他约定,这次出游,除非有人要死了,否则不能接听任何工作电话。
本来一路上一家人有说有笑,可是约翰的电话还是响了。约翰瞟了一眼来电,但妻子却投来死亡凝视。他想要让妻子帮忙看看是谁打来的,但妻子非常愤怒,拒绝了。就当约翰试图自己去拿手机的时候,一辆黑色越野车向他们撞了过来。
这场车祸导致了儿子盖比的死亡。盖比死后,调查发现事故主责是越野车。但他和妻子互相指责对方,认为如果不是对方的争执,盖比也许就不会死。只是没有人能说清楚,这是谁的责任。这种不确定性,持续折磨着约翰。
他把内疚、后悔、纠结的感情压抑在心里,尝试忽略自己的感受,选择麻木,让自己振作。他们绝口不提盖比,以为就会忘记。妻子却沉浸在痛苦中,时时哭泣。他的逃避,使妻子承受了双重的痛苦。
当故事讲完,约翰强忍了6年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开始是一滴两滴,后来成了一泻千里的瀑布。他终于敢于面对自己真实的情绪,不再假装坚强,而他的疗愈才真正开始。
洛莉发现,当我们面对那些无法言语的痛楚,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约翰是把自己讨厌的那个自己从心里剥离,重新塑造了一个带有自恋特质的假象,把不想要的那部分自己隐藏在假象背后。
当他真正去面对那个不想面对的,充满负罪感的自己,他终于可以把积聚在内心的痛楚发泄出来,终于可以坦然地面对内心的不安和悲伤。
后来,约翰开始反思自己的混蛋行为,也开始和妻子敞开心扉聊盖比的事情,他们慢慢回到了最初的幸福时光。
人生一世,难免经历磨难。有些痛苦的体验或许伴随我们的一生,成为我们内心的阴影挥之不去。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痛苦呢?
其实不难,卸下那些防备和伪装,关闭我们的防御机制。袒露脆弱并不可耻,因为没有人能永远坚强。我们还要正视自己每一个当下的情绪,当情绪产生的那一刻,问问自己为什么如此?只有当我们发现了自己深层次的情绪后,才能试着慢慢消化,慢慢接受。
往往,人们逃避痛苦是出于对痛苦的排斥。但是洛莉告诉我们,痛苦没有那么可怕。因为每个人都有心理免疫系统。也就是说,人自身带有一套应对机制,当我们经历爱人离世、身体致残等重大灾难,或者遇到生活中的一些难题,比如离婚或者生病,当我们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不会再笑了,不会再爱了,但是实际上我们还是会的,我们会比想象的要好。这就是心理免疫系统在起作用。
所以,痛苦并没有那么可怕,即使这一秒我们痛不欲生,下一刻我们也可能因为一些事开心不已。这就是再正常不过的。
痛苦没有必要逃避。承认痛苦才是摆脱痛苦的最好方法,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一切,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如果你很难过,那就别压抑自己,哭出来吧!如果你很痛苦,那就找个人聊聊,说出来吧!
当痛苦被正视、被言说,我们才会获得摆脱痛苦的力量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