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领着孩子在广场上跳绳,看着他仍显生涩的动作,不由得想起去年的一件事。
那时候,儿子刚上二年级。学校里计划组织一次趣味运动会,让各班老师组织学生报项目。
班主任老师把报名表发到了班级家长群,让家长填报。媳妇没有征求儿子的意见,想当然地给儿子报了跳绳,还是集体跳大绳。
结果,儿子放学回来,情绪很是低落。问他原因,说是他根本就不会跳绳,在同学老师面前出丑了。从此,儿子再不提跳绳的事。
可是,到了三年级,学校体育课开始学习跳绳,还布置了作业,让孩子在家练习。这回说啥也逃不过去了。于是,儿子经常让我们晚上吃过饭,带着他到广场上练习跳绳。
也许是儿子觉得自己缺少跳绳天赋,开始一个也跳不了,所以他的积极性也不高。
我们也不知道怎么跟他讲,就示范给他看,让他模仿,开始总想着去纠正他,指导他,不一会儿他就撂挑子不干了。
然而这又是学校体育课的必选项目,他又不能不练,我们就每天拉着他练习。只是给他示范,鼓励他,很少去纠正他。我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只是看大孩子跳绳,模仿几下就会了。
后来,孩子慢慢自己摸索出了方法,能跳几个了,只是还无法连贯。不过,他从心里已经不再抵触,有时候还向我们炫耀,我们当然适时鼓励他。就这样,他通过不断练习,熬过了瓶颈期,进入了舒适期,学会了跳绳。
儿子学习跳绳的经历,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听过的一本书《刻意练习》。
这本书的全名叫《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是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6年11月出版的图书,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是“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他是该领域世界顶级研究者之一,这本书就是他的研究成果。
这本书的一个观点就是:从来没有什么天才,天才是训练的产物。
然而,刻意练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就像网络上流传的10000小时法则那样,时间到了,自然就成功了。绝不是如此。
刻意练习是一种高效学习方式,当然这种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4个特点:一是明确的目标;二是专注练习;三是正面反馈;四是挑战极限。
当然,保证刻意练习进行下去并取得成功,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师。
导师就是那些在某个技能,某个领域里,或者某个项目上的顶尖人士,至少是比自己厉害很多的人。
刻意练习的过程中,导师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帮助练习者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第二是练习过程中给到练习者准确的正向反馈。
这里还要提到一点,导师除了是人以外,还可以是领域内认可的成型的心理表征,就是第一反应,可以是一个思维架构,也可以是一个知识系统,总之要业内认可,高质量构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谁都可以成为修炼成任何专业领域的天才。
最强大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经过训练的人能轻松记住成百上千位数字。我们生活中包括短视频里,有很多这样的牛人。比如杂技演员精湛的技艺就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跳水小将全红婵在被记者问道“有什么秘诀?”时,淡淡的一句“就练呗!”同样道出了刻意练习就是她取得优异成绩的法宝。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小学时曾学过的一篇课文——卖油翁。文中这样写道:“无他,但手熟尔。”
这样想来,刻意练习是古人都明白的道理。更何况,我国先贤庄子还有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故事,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勤加练习,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就能够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