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陆陆续续下了一整天,出去的时候细雨秋风扑面而来,有一丝清凉。终于有秋天的感觉了。今年的秋天有那么一点晚,前几天满大街还是短袖和短裙,办公室里还开着空调,不是因为有多热,而是闷,气压低。这两日秋雨落下,感觉凉爽多了。相比今年的秋天会更短暂。再吹几次风,再落几场雨,就会到冷飕飕的冬天了吧。这也许就是好多人悲秋的缘故吧。季节有转换,人的心情也有起伏。经历过夏天的葱茏热烈,到了秋天的萧瑟清冽,敏感的人肯定会觉失落悲伤。

自古诗人最多情,关于悲秋,古代文人表现的更淋漓尽致。那些些优美伤感的古诗,给这个秋天更增加了一抹浓浓的诗意。悲秋的情绪早在《诗经》时代就已经产生了。这种情绪,基于在一年四季的时间流动中秋天所代表的生命的肃杀感。草木春荣秋枯,这是自然现象。而自然现象在时间流动中呈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对崇尚人本主义的中国人来说却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后来好多大家都写过悲秋的诗句。宋玉《九辩》之后,悲秋这一传统下有不胜枚举的佳作出现。汉武帝的《秋风辞》也是悲秋的代表作。杜甫的《秋兴》八首,欧阳修的《秋声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都是“悲秋”系列作品中的名作。个人最喜欢的还是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滾滾来”,虽然满目萧瑟,又“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边是生命走向枯萎,一边是生命涌动不已的力量。而这样沉重的气势,就让后面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虽然悲苦但不至于让人感到沉沦和绝望。因此悲苦之余的“新停浊酒杯”,让人能够从“潦倒”中感受到一丝新的希望。


古人在悲秋的情绪中大多表达的是赞美生命在萧瑟秋景中的或顽强、或淡然的态度。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