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三十岁的迷茫
刚刚出生社会这几年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似乎没有更多的思考,随着“惯性”前行,别人上学我也上学别人考大学我也考大学,别人毕业了找工作我也毕业找工作,因为是学的师范理所应当的就教了书,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敢辜负孩子们的青春,渐渐的发现再这样继续随着“社会的惯性”走,我已经可以看到三四十年后的自己了,有一个问题让我着实感到很恐慌:难道我的一辈子就这样?
再深入想想,我怎么就走到现在这个现状了?人一辈子难道就是这样规规矩矩一成不变按照既定的节奏一步步走进坟墓?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温水煮青蛙?一点点接受这个现实然后就变成社会这个大机器里面的一个螺丝钉简单的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于是我选择了辞职。
也许还在体制内的朋友会觉得我潇洒又或者傻逼,我到不是很在意别人怎么看,重要的是当我离开体制在大海里浮浮沉沉飘荡一段时间之后,又再想:在我离开体制的时候我基本上确定我的选择是没问题的,现在看来似乎并不像当初想的那样。是我选择错了吗?我这样的选择是纯碎的追求金钱追求高工资?我不否认金钱是一方面,但是如果我有很多钱以后呢已然成为金钱的傀儡,这和当初在体制内安安稳稳有什么区别?或许教书得到的精神财富会更丰富吧。
不管离不离开体制,我人生追求的又是什么?是金钱?更多的金钱会不会真的就成为金钱的傀儡。是自由?没有钱的自由放弃所有就可以有,金钱和自由似乎是矛盾的一对,那我追求的是什么呢?曾经我模糊的把我的人生追求定义为:用有生之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点什么,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就想我教书能实现吗?答案是不能,那我下海能实现吗?有这个可能性但似乎和这个目标也不接近,渐渐的在公司上班一段时间觉得谈何容易,能够把日子过的滋润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有一点是我比较确信的,人生之路是由一连串的选择题构成,小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大一点选择什么样的小学什么样的同桌,选择什么样的答案就有对应的,什么样的大学就有什么样的同学圈子,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选择什么样的伴侣就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从小到大做选择题,觉得比简答题简单,而且每次都有正确答案(也就是一个选项相对于其他选项明显优越且正确的),但是人生路上的这些选择题,在我们做出选择的当下了解的已知信息很少有充分的信息能够推测出哪一个选项绝对优于其他选项。
有时候自己有很多很多问题没有答案,难道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疑惑吗?偶有机会向身边的人求证,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其实大家都有类似的困惑。而我也一直在向一些比我年长的人在寻求答案,给到的答案各式各样含混模糊。
2. 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偶然间的机会听到的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得到音频,让一个20出头即将而立之年的我似乎豁然明白了些什么。原来财富和自由并不矛盾,自由可以是基于财富能满足生活只需的自由,财富的同时可以自由,人生追求的自由应该是满足基本生活的财富需求只有的自由,不必为生活必须而出卖自己的时间。这就是财富自由之路,这第一个概念把人生的追求目标清晰准确的表述给我,一下就俘获了我。
成长曲线,我觉得用一个词对它进行描述的话应该是:厚积薄发,在达到你的付出和收获平衡的点以前你所有的付出都只是量的积累,幸苦的努力挣扎进步微乎其微甚至是看不到进步,当达到这个点以后你的收获将会快速增长。所以学习和积累应该一直继续,而不是因为短期的努力学习没看到成果就放弃。
如何达到财富自由,每个人的生命长度都是差不多的,你如何能够把时间的宽度得以延伸,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做了两个以上的工作,以前我一直觉得人应该一心一意专心做好一件事情,但是如果同一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情你的人生能做几件事情结构就是人生就这样了。但这是不是又和专注冲突了呢?答案是没有,因为除你当下在做的这一件事情,其他事情在同一时间应该是在自动运行的,比如你的作品正在被销售,你的投资正在升值。当然除了横向的增加时间宽度,也有纵向的积累提升自己的能力争取早日到达付出收获平衡点。
活在未来,这个概念也是对我触动很大的,曾经和一个朋友聊天说到,你希望结识什么圈子的人,就先把自己生活习惯、穿衣风格、兴趣爱好打造成这个类型,相应的你身边接触的人慢慢的就会变成这个类型的人,当时觉得挺有意思的,比如说你是一个出生贫困的小孩,你想混入富人圈子,那么你自己先学会穿戴奢侈品,享受富人的生活品味,那么你结识的朋友,选择的伴侣也都会是这个层次的圈子慢慢的你就真的成这个层次的人了。现在想想这其实也是一种活在未来。
活在未来其实是用你理想注意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按未来的视角看问题,按未来的思路指导现在的选择和行动,促进自己更进一步,自然而然离想象中未来的自己又更进一步。用未来的视野看问题,总是能够看到问题的积极一面,进而影响人生状态也是积极向上的,而不是被困死在当下。
落后,怎么办?关于落后其实是让我们清楚自己的定位,上学的时候有个60分及格,85分以上优秀也就是前40%是合格的,前15%是优秀的,然而由于现时生活中比较的样本远远不止同班、同年级、同学校……所以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落后的,笑来老师不客气的表述为1%以后都是落后甚至于这个比率还要小。
我喜欢笑来老师的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他让你清楚的认识到可怕的现状之后总是能够给你一些能够立刻执行的操作方法,不是简单的用残酷的现实给你泼冷水,当你被残酷的现实挫败的时候会给你一根救命稻草而不是让你就自顾自的在哪里痛苦,除了给你方法他还给你动力这就是所谓的鸡汤部分,我也看过不少的鸡汤,让人看后体内洪荒之力上传下跳,缺找不到可以宣泄的口子,谁一家之后全都抛之脑后,如果一个有具体改进的操作方法的鸡汤,应该算是好鸡汤。
那么意识到落后怎么办呢,答案是跨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大学的时候和一个学姐做科研是我第一次深刻的体会到在焦点聚焦交叉领域可能会有新发现,同样的一个人的才能要达到单方面的技能相对于其他人有很大的优势是非常难的,那么结合其他能力比的是二维三维之后呢,就有很大的机会了。
3. 元认知
笑来老师认为,所谓智商就是一个操作系统,而这个操作系统是由一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组成一些清晰准确必要的连结构成的,对此我想起来我教书的时候总喜欢把每节课内同的一些关键概念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解释清楚,因为我发现很多题目的陷阱就是对概念把我的不清晰准确,当你把概念清晰准确的掌握以后,你用概念来分析就很容易的发现并避开出题者的陷阱。同样的人生也是这样,这就是所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什么样的观念就带上了什么样的有色眼镜看世界,做决定久而久之也就真的变成那样了。
随着不断的积累和学习,很多人生观念会发生变化,随时的启用元认知来评判
跟进升级这些概念,做的选择和决定也会相对的越来越接近你想要的方向。同时笑来老师也提供了元认知的联系方法,坐享。
为什么别人千方百计阻挡你进步?以前听说过一个螃蟹效应,就是一个盆里放了一盆螃蟹,当有一只站在上面快要爬出盆的时候下面的螃蟹会走开,它就又掉下去了。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的时候觉得好形象呀,难怪人们常说枪打出头鸟、中庸什么的。原因是当你进步的时候别人就相对落后了,谁也不希望自己被证明为落后的差劲的,不愿意吃亏,于是乎言行举止中或多或少的就会给你一些冷嘲热讽,甚至是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堂而皇之的阻挡你进步。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在于你自己,为什么要去证明自己进步?当你还需要通过证明就说明你还没有进步,至少是很大很明显的进步,反而你证明的结果也是导致你有更多阻力的原因。
另外书里也介绍了很多投资方面的思路和方法我这里就不多说 了……
2018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