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北京遇上西雅图2》的人一定对影片反复提及的《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印象深刻。出于好奇,我刚出电影院的门就立刻买下,花了一个中午翻完。来说说美国穷女作家和英国绅士之间的情怀。
这本书浅显易懂,相比书信内容更让人回味的还是这个美好到让人怀疑真假的故事。书里有不少有趣的细节。比如弗兰克和海莲的书信开头称呼。起初:“诸位先生”“敬爱的夫人”。两三次交流后:“亲爱的汉芙小姐”“亲爱的弗兰克”,后来“弗兰基”“海莲亲爱的”。看见了吗?他幻想她是一位年轻、有教养且打扮时髦的人,她笑言自己是百老汇街上叫花子一样破洞毛衣跟长毛裤的“时髦”。他们二十年素未谋面,仅靠几个月一次越洋书信就达到了戚戚于胸的冥冥共读之感。
“我们很容易在一本一本书中再再惊异到,原来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里,相较于既有的书籍世界,懂得的事这么少,瞻望的视野这么窄,思维的续航能力这么差,人心又是这么封闭懒怠。”-唐诺写于别册
其实任何一方放弃就不会有这样的故事继续啊,或者他们很早选择相见相知,最终结局未必这么遗憾动人。不是所有的感情都要进展到“在一起”,不是所有的“在一起”都要按部就班到“一直”。唐诺的另一句话我也很喜欢“你深知万事万物持续流变,珍爱的东西尤其不可能一直存留,如朝霞,如春花,如爱情。”这家书店如今变成一家餐厅。很感叹,幸而海莲生活拮据,否则过早去怀揣一腔热血找到这个坐标,故事就不那么动人,会变成同如今的网友见面的意义殊途同归。
“春意渐浓,我想读点儿情诗。别给我寄济慈或雪莱!我要那款款情深而不是口沫横飞的。”“这哪是佩皮斯日记呢?你倒是给我交代清楚!”“行啦!别老坐着,快去把它找出来!真搞不懂你们是怎么做生意的!”海莲的白羊座心直口快的性格展露无遗,她在撒娇呐。她想要的书他会想方设法送至她手中。他们的心有灵犀,以至于弗兰克的妻子诺拉在信中都不免产生直觉上的嫉妒。
别册中有一篇把它评论为爱情故事,我是不认同的,至少这是完全另一种升级的精神交流方式,并且书信往来并非局限于他们两个人。海莲同书店其余几位人员都有嘘寒问暖,不时会寄一些东西慰劳他们身边更素不相识的“熟悉者”。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互相关爱在不深不浅地互相交融。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藏着对这样可远可近的关系的憧憬,这种关系不过多干预我们的生活,又在机缘中体贴、蕴藉我们空荡荡的精神世界。我们太需要这样的安慰。但是现在我们哪里会坐下来好好写一封手写信呢?
这本书你未必要读,但是这个故事你一定要知道,它解释了人与人另一种独特的纽带。不要总是歌颂沉甸甸的爱情,可以留意一些随风而逝和点点滴滴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