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5年,李后主亡国,被俘。到他的内心中仍然对故国无限怀念,相传在七夕那天,写下了这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想说:这春花秋月一年一年,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懂多少?昨天晚上,小楼又来了一阵东风,在这月明中,又岂敢回首故国?
故国的雕栏玉砌故国的一切应该都在,只不过我的面貌,我所怀念的面貌,却已经苍老。问我心中到底有多少愁绪,就像这满江春水源源不断的向东流流去,无休无止地流逝。
但是,这首绝妙的词并非译文中那么简单,《虞美人》被弘扬千古,因为它有更高的境界。
首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是人们常有的感叹,时间流逝太快,往事不堪回首。这比单单地讲自己亡国要好的多。而且春花秋月,有一之后小楼种优美的感觉,但是何时了。气氛瞬间变得非常悲痛,美好的轮回却十分凄凉。非常生动地描写出一种岁月流逝过快,无休无止,但曾经那些悲凉的事,岁月毫不关心。
接着就是“小楼别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表面上是指故国,实际上可以指一切,曾经美好、繁荣的景象。不堪回首,为什么?因为已经亡国了,因为这一切美好的事物必定会逝去。同样的,就像我们童年已经失去,不会再回来,青少年时光也很快就要逝去,不堪回首。而月明中更是说明了悲伤。月明,明月该在,而故国已经不堪回首。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些建筑,语气,永远不会改变,但是我的年轻面貌却已经改变,一切我所思念的人、事却已经改变。曾经美好的家乡,现在已经毁为一旦,这让人非常悲痛。于是就有了最后一句非常经典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愁绪,当大家心烦意乱的时候,看到这一句话,心里会有莫大的感动,这不就是我现在的处境吗?于是,李后主痴迷地一句愁,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这首词的人,跟读者内心建立关系,非常妙!
王国维说李煜的词是血书,为什么呢?那你语是投入真正的感情来写词,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带动别人,引起共鸣。这才是真正的绝妙好词。并且写悲愁,这也就意味着是非常伤感的。以此下来,必定会有人赞扬,这也正是词所成名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