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武岭门,没走多远就到了蒋氏宗祠。牌楼高耸,朱红的正门紧闭,门额上有四个漆金大字:忠孝传家。蒋介石亲笔题写。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宗族的发展延续,祭祀祖先、供奉祖先是家族最为重要的事情。宗祠里供奉着祖先的灵位,是祭祀的专门场所,也是商议宗族大事、举办宗族活动的地方。清代乾隆年间《光泽县志》卷四《舆地志·风俗》有这样的记录:“凡聚族而居者,城乡多各建祠。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颇有追远睦族遗意”。宗祠可以说是宗族的象征,宗族不论大小、贫富,都极其重视宗祠的建筑,这使宗祠往往成为一姓一族、一村一城中最耀眼的庄严漂亮建筑。
溪口蒋氏的旧宗祠据说清康熙五十五年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从那以后,数百年间,再不见大修缮的记录。年深月久,宗祠日渐破败。1930年,蒋介石扩建自家祖居,同时拨专款在原址上翻修、扩建了蒋氏宗祠。新宗祠的规模自然气派非凡,面积上甚至超过了蒋家的丰镐房,宗祠附带了多间厢房,可供十余户族人居住。据说,宗祠落成之日,蒋氏一族人着实热闹了几天,祭祖先、修族谱、族人聚宴、请戏班子演戏文,蒋介石当然是这场热闹的主角,从宗族的视角看过来,丰镐房蒋氏谱名周泰的这位族人开创的业绩确实光宗耀祖了。族长请他为宗祠牌楼提写匾额正是自然而然之事。据传族长相请时,蒋介石正读《三国演义》关云长过五关一段,因此蒋介石题写了“忠孝传家”的匾额,有族训之意。
“忠孝传家”是条好族训,言简意概,意味深长。我怀疑蒋介石受关羽事触动而题字是故事附会,就是没有什么故事,蒋介石也会写出“忠孝传家”的族训。
蒋家第三代子孙,名字中皆带“孝”字,即使是多年随母姓姓章的那一对孪生兄弟,也是以“孝”字按族谱排辈取名。孝严、孝慈的名字是他们的祖父蒋介石所起,长辈对晚辈寄寓的希望一目了然。
从孝严、孝慈两兄弟角度看,归宗之路走得可以说太漫长了,蒋孝严先生写过《蒋家门外的孩子》,“不会有人相信直到经国先生逝世前,从未以父子关系和我们私下见过一次面,谈过一次话,更未给过我们只字片语”,“父亲经国先生的影子一直在我脑中、在我眼前、在我身旁。多处我提到他,他是给我生命的父亲,也是有血有肉和七情六欲的人,我不会因为他不是神,而减弱了我对他的爱和崇拜。许许多多的事情,就只因为他是我的父亲,我才奋力而为。在我内心最最深处,我知道,也因为他是我的父亲,我才会写这本书。爸爸,我爱您!”父不认子,原因种种,但蒋孝严先生执着认祖归宗,子却当得上是孝严孝慈的孝子。两兄弟,无愧于祖父手书的这一行族训。
今天下雨,宗祠里面几乎无人,四处走了走,边走边看墙上挂的图片资料。宗祠供奉了蒋氏宗祖的牌位若干,旧时讲究祭祀,这里必然香火不断。祭祀这事如今不大讲究了,但蒋孝严先生是来过的,不知道年节时,附近的蒋家后人还能不能来这里祭祀了,溪口人应当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