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之《史记》:总第一百九十二篇,《史记》第一百八十九篇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原文摘要:
又派儿子宋襄去齐国为相,并亲自送到无盐,备置酒筵,大会宾客。当时天气寒冷,下着大雨,士卒们一个个又冷又饿。项羽对将士说:“我们大家本是想齐心合力攻打秦军,但其却久久停留不向前进。如今正赶上荒年,百姓贫困,芋艿掺豆子就是将士们吃的食物,军中没有存粮,他竟然置备酒筵,大会宾客,不渡河率领部队去从赵国取得粮食,跟赵合力攻秦,却说‘利用秦军的疲惫’。凭着秦国那样强大的军事去攻打刚刚建起的赵国,那形势必定是秦国攻占赵国。赵国被攻占,秦国就更加强大,到那时,还怎么谈得上什么利用秦军的疲惫?再说,我们的军队刚刚打了败仗,怀王坐立不安,集中了境内全部兵卒粮饷交给上将军一个人,国家的安危,就在此一举了。可以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派自己的儿子去齐国为相,谋取私利,这可不是国家真正的贤良之臣。”
心得体会:
这一段讲了项羽认为宋义不是国家真正的贤良之臣,不是可以值得托付统率全军攻打秦军的人。其一是楚怀王命宋义统率军队救援赵国,攻打秦军,但是宋义却迟迟不前进;二是项羽认为宋义采用的军事战略不对,宋义认为应当‘利用秦军的疲惫’,但是项羽认为秦军本来就强大,攻打刚建立的赵国必定是可以攻打下来的,那时秦国攻占了赵国的地盘,实力增强,而楚军则损失了一个盟友,更不利于之后的反秦斗争;三是天气寒冷,又赶上荒年,军中没有存粮,士卒们吃的是芋艿掺豆子,但是宋义为其子践行并准备酒筵,大会宾客,不体恤士卒。综合以上几点,项羽认为宋义不是上将军的正确人选,不能率领楚军救援赵国,打败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