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觉察,之所以感受到效果明显,其实是因为更换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所以,自我觉察其实就是自我驱动的思维方式转变过程。
选择做什么,怎么做,每天都在做这样的选择。大多数,没有对错之分。可是,却有选择之分。
有人曾经说,你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伴侣,你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亦然,作为父母,选择如何做,就是选择了孩子的思维方式——父母的思维方式就是孩子模仿的镜子。
买菜付账时,要求去掉零头,“下次再照顾你生意”,这没有错。说“不用找了,祝你生意兴隆,卖完早点回家休息吧”,这也没有错。区别是,你的思维方式不同,你做的不一样,外化出来,就是说的不一样。
家长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立体展示,孩子就看明白了,学到了。如果想让孩子成为善于赚钱的人,哪种示范更有效呢?是第一种的“计较”,还是第二种的“大方”?
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此时此刻,我们正在教育和影响孩子。只有当我们,准备来一通说教时——我们做好了教育的准备,说完,期待孩子按说的去做——却发现这并不奏效——不在情境中真实流淌出来的话,干巴巴没有生气,或者,父母说的,与他们之前在各种情境中做的,是不一样的。
要求孩子说话算话,但是父母总是第二天就变卦各种计划和安排。自己都还是孩子呢!
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什么都不用做。
只要你不让我学习,我什么都愿意做。
你告诉了孩子,你学习对父母很重要,我们要负责。这是你的思维方式——好,既然学习是你们的,那我不学习可以吗,我做其他的?!
思维方式,在这里,就像作用与反作用力,对吗?
我们选择了什么,就让自己去做了什么——显然,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做着自我教育。教育就是一种选择。
说什么,做什么,不再是一种个人自由,而是伴随终生的教育时——我不得不从事情中跳出来,去反查我的思维方式!此刻,我为什么烦恼?此刻,我为什么拖延?此刻,我为什么还在重复昨天的样子?
教育得了自己,才有资格证教育孩子,影响他人。这是自律吗?也许不是。我究竟想成为什么样子?这是选择。
我家小学生问:什么?大学还有作业呢?我看见了她的思维方式——好好学习是为了考大学,考上大学一切美好如期而至,可以轻松自在了,我证明了我自己。
我想,接下来,我得用某种情境,告诉她——抱歉,学习是终生的。自我教育是学习的目的,自我教育助你不断突破现在的自己,到达很远的地方。
那个很远的地方,我也还没有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