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跳操的时候,突然发现我的“战袜”破了个洞。对着已经露出大脚指的袜子,我陷入了沉思。瑜伽垫还没烂,袜子倒是先烂了。
2022年第一次买瑜伽垫时,我犹豫地问自己:“你能坚持到把这块瑜伽垫跳烂吗?”
同一个问题我问了自己数遍,得到的结果都是“不知道”。
但最后内心还是促使我买了这块瑜伽垫。
于是这一跳,从2022年年中跳到了2024年的现在。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听见过很多声音:“健身还是要去健身房,自己在家跳跳操有什么用?”、“跳操?你还不如去跑步,效果比你跳操好太多了。”、“嘿嘿,我不评价什么,就看你能坚持多久。”……
一开始,我的内心活动与这些声音不相上下,但还好,在跳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后,我发现自己爱上了跳操。
也是因为如此,我才真正懂得能持续下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热爱;就是因为健身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变化,还有心态的变化,以及对周边的人事物的态度变化。
可是当初选择跳操之前,我报过舞蹈班、瑜伽班、普拉提小班、晨(夜)跑、爬楼……
尝试过多种健身方式,却没有哪一样能让我坚持下来。
现在仔细分析才懂,我做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基于因为羡慕别人,所以想要自己也会,可实际上我自己一点也不喜欢。
不喜欢的东西,又怎么能长久呢?
于是,在多次不同的尝试后,我最终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跳操,并一直跳到现在。
写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说说“选择”这个词。
2023年我收到过最多的私信就是:“长这么大我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我一般都会回复:“做你喜欢的事情呀。”
对方回:“可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我继续问:“那你平时都干些什么?”
对方答:“吃饭、睡觉、工作、刷视频、看小说、打游戏。”
每次对方这样回复的时候,我都被答得哑口无言,想说道理的心被我一遍又一遍地摁住,最后只得平复平复心情,接着硬着头皮问:“除了这些,还有吗?”
对方可能也感受到了我的无奈,也很无奈:“没有了。”
原本聊天就应该到此为止,但我仍不死心:“你休息的时候会和朋友出去玩什么呢?”
对方认真地回道:“找家有空调的饮品店,一人点杯饮料继续刷手机;或者有时候会去看电影打发时间,有时候又会找个商场漫无目的地走走。”
一般聊天到这里基本结束,因为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回复。
说说我是怎么爱折腾的吧。
2014年我羡慕一个做美工的大哥,因为会用电脑画图。于是我也买了台电脑,花了一个星期学完别人要学一个月的CAD和PS课程。
最后我美工的工作没找到,倒是被机构邀请去做了带班班长。
对方给我开多少钱一节课,我干了没几天便不干了,因为我发现自己压根不喜欢这个东西。
2017年我为了考学位英语,被迫学习。原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到后面不甘心只会写而不会说,便开始学习英语口语。
学到最后我被老师邀请去北京网易有道工作,可是待了几个月之后我又向老师提出辞职,因为不自信,导致我的内心总感觉有道坎跨不过去。
2018年年底我开始学习写东西,在这期间我认识了鱼哥(水清亦有鱼)、认识了古叔(古尔浪洼)……一些写作圈里的大佬们。
1年的时间里为了涨粉,我不停地挖各种稀奇事、各种名人八卦,可就在我某一平台开始稳定涨粉的时候我又放弃了,因为我觉得这不是自己真正的知识输出,这种涨粉、挣稿费的方式让我心里很不踏实。
截止2024年为止的7年里,我家里的书籍从各类软件工具书,变换成英语相关的,又变换成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再变为故事类型的,接着是情感类型的,心理分析类型的书籍,最后是佛学书籍。
这些年我不止是不停地做选择,同时也在不停地观察自己内心的情绪变化。
每次结束选择后,我会自己复盘,记住在这次选择中能让自己舒服自在的地方,也会找出自己不喜欢的地方。
这样在下一次做选择的时候,就可以提前分析是否会遇到同样的事情。换个专业一点的词,叫“提前预判”。
如今,在我还未而立之前,我已经明确地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未来将要做什么。
选择是什么?这个问题太宽泛,我想将它缩小一些:自己喜欢什么?
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问问自己,在最绝望的时候还愿意去做什么?
我就是在过得最绝望的时候,开始跳操,开始看书。除了这两件事情以外,我好像没有想做其他事情的念头。
再不行,咱就先去试,三百六十行,总有一行能试出来。
写到这里,我想说的也说完了,现在轮到你了,你要不要找找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呢?
嗐,不写了,我要去重新下单买袜子了。争取下次跳烂的,是我的瑜伽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