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养虎为患”。
商业世界的“丛林法则”每天都在上演。
我们看到了,规模庞大如“大象”般的巨头企业的陨落,也看到了行动灵活像“猴子”般迅速蹿起的初创企业。
在“你死我活”的拼杀中,大象(大企业)可以轻易踩死猴子(初创企业);但猴子也可以骚扰大象,让它遭受挫折,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这个法则就是著名的“猴子-大象”法则。
这条企业经营法则,是由全球知名商业战略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创始人亨德森提出的。
法则的定律是:
大象体积越大,猴子的胜算就越大。
大公司应警惕“猴子”,别总耽于“基业长青”的幻想;而小公司的突破,也很可能导致大公司的覆灭。
无疑,被大企业挤压的小企业,生存举步维艰。要从弱者变为强者,需要的是生存与发展同时兼顾。
01
成为不死的“星矢”:
持续性的生命力
要成为主角,就要有“不死之身”,比如我们“打不倒”的圣斗士星矢,永远能再站起来。
不管经济周期如何轮回、市场环境有多恶劣、竞争对手如何打压,没有撑到最后,属于小企业的历史,就无法续写。
奈飞VS百视达的故事,就是经典的“小企业战胜大企业”的逆袭故事。
在硅谷如日中天的传媒公司奈飞,凭借多部热播剧风靡全球,诸如炙手可热的《纸牌屋》、《黑镜》,还有最近热播的《爱,死亡和机器人》。
除了深受剧迷们喜爱,奈飞还屡屡问鼎各大知名影视剧权威奖项。毋庸置疑,它的增长速度惊人,市值甚至一度超过老牌巨星迪士尼。
但是,就是现在这样风头正劲的奈飞公司,在它过去21年的发展里,也曾遭遇过破产、被收购等大大小小的危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影像出租为主要业务的巨无霸百视达,曾经占据绝大多数美国家庭的客厅。
而彼时的奈飞只是一介无名小卒,凭借与巨头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以“O2O+邮寄”的方式,来为用户提供电影DVD租赁服务。
对比当时拥有9000万家线下店的行业巨头百视达,奈飞的方式,不仅打破了线下开店的重资产模式,还让消费者免去了跑来跑去的麻烦。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优化,令刚刚起步的奈飞,获得了一批粉丝。
然而,小公司的作为,不足以引起百视达这位巨人的注意。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认为这是“小打小闹”,不足以构成威胁。
创立三年后,破产危机来临,奈飞开始深陷金融危机。这似乎也验证了为什么大多数小公司都会受到忽视的原因。
很多时候,无需大公司亲自绞杀,根基不稳的小公司都可能漏洞百出,在面对各种不利因素下,自己就败下阵来。
此时的奈飞,濒临破产边缘,不得不向外寻求生路。
一个小插曲是,他们找到了百视达,请求对方收购自己的公司。然而,他们拒绝了这个小公司的请求。
所幸的是,奈飞没有在金融危机中灭亡,最终存活了下来。
活下来的奈飞,此后迅猛发展,成为一匹势如破竹的黑马。时日流转,10年过后,他们用自身的经历,告诉了这个行业的巨头——
他们的模式才是未来的主流,才更符合用户预期,更能攫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最终,我们看到了奈飞坐上了行业的第一把交椅,也看到了昔日巨头百视达的陨落。2010年,后者被迫要求破产重组。
直到今天,我们才能读到奈飞反败为胜的逆袭故事,才能更多的了解到是什么样的品质,让这家小公司获得了持续性的生命力。
而其创始人兼CEO里德·哈斯廷斯的理念也广为流传,成为其他企业的启示。
奈飞之所以能在硅谷站稳脚跟,“就在于它能提前预知市场风向,然后依靠及时创新击败一批批的竞争者,这也是哈斯廷斯从失败中获得的最大收益。”
到今天,奈飞在在线视频领域中,依然面临众多竞争,但奈飞没有丝毫松懈,又以自制剧的创新模式,获得大量粉丝。
成为巨头后的奈飞,除了每天活在“殚精竭虑”的未雨绸缪之中,对于竞争者,他总是让自身的创新比市场更前进一步。
不得不说,每成长一步,认知都应同步更新,甚至超前领先。与此同时,还需强健体魄,去落地实施。
前百度集团公司副董事长,现任Y Combinator中国创始人及CEO的陆奇曾说:
“任何市场竞争就像打仗一样,就看你的部队体能、质量,每一个士兵他的训练的程度,和你给它使机关枪、坦克,还是什么样的武器。”
成长没有侥幸可言,该做的功课,一步都不能落下。尤其在逆境的时候,只有积淀稳固的根基,才能不在风雨中飘落。
02
拥有神来一“刀”:
破格性的创新力
大公司的落败,有时可能来自于神来一“刀”,莫名就被“截杀”:
比如这一“刀”,来自不同的产品:苹果的智能机,战胜了老牌诺基亚;
又比如这一“刀”,来自不同的市场:是外卖,抢夺了 “康师傅”的方便面市场。
苹果电脑发明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说过:创新,从来都是小公司来颠覆的。
可以说,他们都遵循了同样的理念——与其更好,不如不同。凭借破格性的创新力,以差异化运营,抢占市场先机。
毕竟,在已经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中耕耘,一是要面对大企业挤压生存空间,二是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看,未来也只有下坡路可走。
商业史上最强大的“Wintel联盟”的瓦解,就是一场“活久见”的精彩案例。
它的瓦解始于曾经被他们排除在外的“小公司”——ARM。
Wintel联盟,只消了解一点信息科技的人,应该都知道,也就是硬件和软件的强强联合——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英特尔Intel处理器的黄金搭档。
多年来,在笔记本领域,Wintel联盟几乎垄断着全世界的市场。
彼时年营业额只有6亿多美元的ARM,如何面对同为硬件商的巨头英特尔的狙击?
答案是,借移动互联网东风。ARM看到了未来趋势,不再笔记本领域中与Wintel联盟硬拼,而是深耕手机领域。
经过多年来的沉淀,ARM最终成为了移动端CPU的巨头。
到了今天,PC时代早已落幕,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增速已超过前者,而富有前瞻性的ARM,早已占据半壁江山的市场份额——大多产品几乎完全采用的是ARM授权的芯片厂商。
时间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英特尔和ARM再次狭路相逢。这一次,英特尔的“盟友”微软开始“倒戈”,转向和ARM寻求合作——要知道,此前20多年的密切合作里,在PC阵营里他们还从未欢迎过一个“入侵者”。
英特尔开始在移动端发力,但是它面对的是ARM已经建立好的壁垒,想要攻城略池,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资源上,都已经赶不及提前布局的ARM。
现如今,这场战斗还在持续。结局已经很明显,“小公司”ARM的逆袭,重组了整个IT行业的格局,其市场地位已难以撼动。
《创新者的囧境》者克里斯坦森曾说,
颠覆创新往往诞生于小公司,并且,这种颠覆带来的改变不是行业内部竞争改变市场份额,而是像福特汽车取代马车,智能手机取代诺基亚,数字成像取代交卷行业一样。
这种破格性的创新力,引用科幻小说《三体》的说法,就是宇宙更高级文明的攻击,即“降维攻击”,并且“消灭你,与你何干”。
阿里巴巴集团前总参谋长曾鸣曾在一篇文章中,讲到“优秀”与“卓越”的区别,并提到了要警惕
“停留在优秀的诱惑”。
“在创业的过程中,很多公司容易滑入优秀的‘陷阱’中,去实现那些清晰目标,获得成就的快感,然而在这些成功中投入努力、获得认可,你可能离一家卓越的公司越来越远。追求卓越充满了挫败,但这个过程本身就会让你和企业无法替代。”
回到上述,英特尔和百视达固然都是优秀的大公司,他们有良好的经营实力,也有管理完善的团队,网罗了天下的精英人才,可最终在时代转身到来之际,他们告别了自己曾创下的辉煌。
可以说,无论一个人或一家企业现在有多渺小,若想成为一个厉害的人或者一家厉害的公司,那么卓越比优秀更重要。
且这个的标准,应该来自于他自己,而不受他人所左右。
综上,对小公司来说,追求卓越的过程,本来就充满了挫败,因此不必自卑;对大公司而言,如果“停留在优秀的诱惑”中,失去危机意识,那么,离衰退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