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趁着到中关村办事,抽空去了一趟位于北大和清华中间的那家在大众点评上非常出名的小众书店:豆瓣书店。虽说名字是豆瓣书店,但实际上与豆瓣没有什么关系,尤其并不是采取的豆瓣式的对书的评分标准与选书依据。但是不妨碍它里面选的书很有品味。
书店门面很小,目测也就二十几平,一共就屈指可数的几个书架,摆的满满当当,书架之间的过道只能单人通行,读者要为彼此侧身相让。进门要求用消毒凝胶洗手消毒。那天当值的店员好像是个剃了光头的文艺女青年,穿戴着朴素的围裙肚兜。书店里的塑胶包装的新书也都可以拆封阅读,不买也没关系。稍微走几步,看两个书架,就可以惊叹于选书的品味很高。几乎没有快餐书籍和俗气的畅销鸡汤等。反之,各种不太为人所知的很有人文情怀的书,举几个例子:《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等),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非常感人发人深思的台湾故事),一时想不起太多。当然更多的是一些专业的人文社科书籍,像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等专业的硕士博士以上的同学们才会去读的一些系列。
比较特别的还有几点:一个是某些摆在外面的书上放着一张便签,上写着售卖价格,比原价高,敬请注意。这可能说明这个书是很难得的、孤本或者来之不易。还有就是店家在白板上写着今日推荐书目。例如《现象与批判》诸如此类云云。
这一点让我有两个想法,一是主推这类书籍的话,是不是有倒闭风险,毕竟这个系列的书籍我也曾经买过其中几本,例如什么后现代的性研究之类的,写的很论文,不生动不易读,也不是很有趣,关键很难联系到现实意义。这样的书想必买家很少,以此为主的书店怕是举步维艰,也就是支撑这么小的一家店了。再者,如果做好一家书店,推荐书目时,是不是可以写上几句话,为什么推荐,好在哪里,有什么精彩之处,意义何在,作者的背景故事,联想阅读等,对读者更加有益一些。甚至可以附带读后感、书评、UGC互动留言,让更多的无心之人成为有心之人,发现不为人知的好书,从小众书籍里受益匪浅,这也是开书店的一种增值服务和公益价值。
文艺青年的创业入坑项目之一就是开书店,有这个说法,哈哈。现在实体书店不好干,不赚钱,功能在转变成咖啡厅和儿童乐园或者网红拍照打卡地,其实并不是书籍本身失去了受众,并不是传统书店就必须灭亡。用心做书店,负责人的高水平的选书然后再其上做些提炼工作、加深服务、发挥知识提纯加工与扩散作用,一切站在为读者贴心考虑的角度,对书店和读者都是更有好处的。的确,现在很多人即便看到好书也不买,选择去下载电子书,那也没关系,可以索性设立一个电子书角落,供大家查询、分享,可以下载、可以上传。没有电子版的好书也明确告诉读者。读书社群让大家交流、以书会友、提高见闻和阅读理解水平。再偶尔办一下线下沙龙。最终让更多读者享受到更多好书的熏陶、获得启迪和心灵滋润。这样的真正面向文艺青年和读书人的书店,我想还是大可以开一开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