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桑觉寺》是简·奥斯汀打算出版的第一本小说,但由于种种原因,它在奥斯汀去世后才和读者见面。与《傲慢与偏见》或《爱玛》这样作家成熟期的代表作相比,《诺桑觉寺》在主人公凯瑟琳和亨利的感情选择上处理得稍显仓促,没有跌宕起伏,没有反复思考,奥斯汀牵了线俩人便在一起了。
正因为写这本小说时,奥斯汀也处于20出头的年纪,除了后来其他作品中展现的女性智慧,年轻的她可能拥有更大的写作目标,不局限于“三寸象牙”,想借《诺桑觉寺》讽刺了当时风靡英国的哥特小说对少女们的影响,所以它是一部哥特风格的“反哥特”小说。
如果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等五部作品是教青年女性如何择偶,那么最初的《诺桑觉寺》讲述了充满浪漫幻想的少女如何亲手戳破自己的白日梦,认清现实走向成熟的历险记。
而少女成长的路上,必然少不了坏人、阴森的古寺与王子,当无知的少女在社交圈子中自觉人性的阴暗面后,她变得理智,收获了王子的爱慕是她得到的奖励。与其说这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小说,不如说它是一个女性童话。
幻想
《诺桑觉寺》的女主人公凯瑟琳·莫兰不是天生的主角,她天真可爱,不谙熟于人情世故,没有敏锐的直觉。相较于其他“简·奥斯汀式女主”伊利莎白、埃莉诺等富有主见的女性来讲,凯瑟琳平平无奇,甚至是有些逊色的“非典型女主”。
但是,每天沉迷于哥特小说,自动代入浪漫冒险女主角的凯瑟琳似乎和我们更有共鸣。她的白日梦行为是真实纯粹的一部分,哪个女孩没做过自己被坏人掳走,王子来救自己的梦呢?
但是,少女拥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是好事也是坏事,毕竟现实与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更何况凯瑟琳钟爱的是哥特小说,诡异、热情、危险,如果真实生活中出现书中的情节,可不会有勇士来救她。
换个角度想想,凯瑟琳痴迷惊险故事的原因在于她现在所处的环境实在无聊。她生活的地方民风淳朴,没有哥特小说里的人和事,没有过多的娱乐活动,所以不存在未知与危险。凯瑟琳的家庭算是普通,兄弟姐妹很多,她的纯真被父母保护得很好,能保证她不从“傻乎乎”的梦里醒来。
虽说就周围环境而言,小说不可能变成现实,但是凯瑟琳似乎中了毒,当了真,她向往哥特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谁说这种事不能成真?这可是简·奥斯汀的小说。
邻居艾伦夫妇非常喜欢凯瑟琳,便邀请她一同去巴斯旅行。这是17岁的凯瑟琳第一次离开家,去到更广阔的世界,她会离哥特小说中的奇事越来越近,她会认识奸诈的索普兄妹,她会赢得自己的幸福与婚姻,她会明白成长就是要分清幻想与现实。
当一位涉世未深的少女跳出自己的世界,来到真实的社交界,她受到的教育是书中得不到的。不管是好人或坏人,他们都是像凯瑟琳这样少女的人生导师,他们本身的言行与思想就是生动的教科书。当然,能不能学到知识,变为约束自我的道德准则,还要看凯瑟琳的悟性够不够。
险恶
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女主角都有一个共同点,她们可以傻得可爱,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接受社会的教导,形成自己的智慧,并以此得到幸福。凯瑟琳的故事没有侧重于个人智慧的升华,而是在如何接受“现实毒打”的成长。凯瑟琳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认清人性的险恶。
伊莎贝拉·索普是凯瑟琳来到巴斯后结识的好朋友,她是哥哥詹姆斯·莫兰的交往对象。伊莎贝拉美貌友善,会给凯瑟琳推荐哥特小说,在凯瑟琳眼中,她和哥哥非常合适。不能否认的是,凯瑟琳对浪漫爱情的态度是由书中理想化的故事打造的,她仿佛很了解有情人终成眷属需要经历挫折,所以她会有意无意帮着伊莎贝拉和哥哥两个人,这样她好像也是故事中的角色一样。
但是,伊莎贝拉不像凯瑟琳一样单纯,她对初入社交场凯瑟琳示好的目的在于自己想和詹姆斯赶快订婚。伊莎贝拉只是觉得目前为止要把这个条件不错的男人抓住,如果遇到更好的,她会毫不犹豫地把詹姆斯抛掉。
沉浸于别人幸福中的凯瑟琳不知道伊莎贝拉这种卑鄙的想法,可是很快她就意识到了伊莎贝拉的不对劲。当男主角的哥哥蒂尔尼上尉出现时,伊莎贝拉反悔和詹姆斯订婚了,因为蒂尔尼家更富有,更有名望,而他并没打算娶她。她不仅丢了清白,算计还落了空。
这时,贪婪的伊莎贝拉回过头来想利用凯瑟琳来帮她和詹姆斯重修旧好,然而认清她真面目的凯瑟琳拒绝了她的请求。凯瑟琳从别人的爱情故事中退场了,她知道伊莎贝拉不爱她的哥哥,只是想利用他们一家人达到自私的目的。这种实践是从浪漫小说中得不到的,毕竟人心不能通过文字看到。
除了伊莎贝拉,她的哥哥约翰·索普也是虚荣的人。虽然艾伦夫妇富裕并愿意把凯瑟琳带到巴斯,但这不代表凯瑟琳就成了女继承人。可约翰逢人就说,他现在在追求的凯瑟琳是富勒顿地产的继承者,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凯瑟琳虽期待爱情,但不会轻易动心,尤其对约翰的追求,凯瑟琳不吃这一套。因为约翰的自私利己在他的言谈举止中显露无疑,不加掩饰,比如他会为了阻挠凯瑟琳和蒂尔尼兄妹交往便编造谎话;他意识到凯瑟琳根本不喜欢他时,会和别人贬低她是个贫苦出身的女人。
有些诽谤凯瑟琳虽然当时不知道,但她在潜意识里会离约翰远远的,我想,这也是简·奥斯汀小说女主的魅力所在。凯瑟琳虽没有大智慧,但是她的小智慧在慢慢被发掘,汇聚在一起,打造出一个正直、善良、可爱的女性形象。
索普兄妹的虚伪、自私与撒谎成性让凯瑟琳“收益”颇多,不管是爱情还是外界的危险,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人性的险恶。她所喜爱的哥特小说中的惊险氛围终究是艺术表达,她可以戴着读者光环陷入毫无危险可言的幻想。而现实生活中的恶要凶险很多,因为凯瑟琳成为了局中人,人性不能在上帝视角被看透,只能由自己在黑暗中慢慢摸索,每一步都要经深思熟虑而前进,这就是布满荆棘的成长之路。
探险
这部小说的名字虽为《诺桑觉寺》,但诺桑觉寺在最后几章才揭开面纱,也是哥特式描写的重头戏。除了索普兄妹,凯瑟琳披荆斩棘路上结识的不全都是坏人。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蒂尔尼兄妹就是善良正义的代表。
这个童话的王子设定亨利·蒂尔尼自信地认为自己很了解年轻女性,比如她们都有记日记的习惯,她们穿什么来舞会,女性写作水平很低等,完全抱有傲慢与偏见。但是,他似乎能理解凯瑟琳喜欢哥特小说的缘由。这在凯瑟琳心中十分加分,也是她暗恋他的开始。
蒂尔尼兄妹邀请凯瑟琳一起去他们家的诺桑觉寺。这让凯瑟琳高兴坏了,她的哥特幻想终于成真了。
深夜,她在恐怖空旷的诺桑觉寺中探险,因为亨利母亲的死是一个未解之谜,听信流言,所以凯瑟琳也对亨利的父亲产生了怀疑,他可能在诺桑觉寺里杀了自己的妻子。将自己当作悬案揭秘者的凯瑟琳偷偷闯入了别人家的禁地——亨利母亲的房间,她什么线索也没发现,但她的行为被亨利发现了。
面对肆意窥探别人隐私的凯瑟琳,亨利十分生气,他的直言不讳戳破了凯瑟琳的幻想:书中的内容不可能发生在现实里。亨利的父亲得知凯瑟琳不是富裕家庭继承人后,把她赶出了诺桑觉寺。
凯瑟琳怎么会想到,诺桑觉寺是满足她少女白日梦,也是让它变为泡沫的地方?“驱逐”不仅是表面意思,好奇心害她离开了诺桑觉寺,还代表她自己的觉醒,自此之后,凯瑟琳认清了现实与小说的不同,她将浪漫幻想逐出了自我人生,回到了老家。
如果说索普兄妹的人性险恶和社交圈子的规矩,只是让凯瑟琳走近了通往现实的门,那么结尾处的诺桑觉寺似乎将马上要醒悟的少女拉回了哥特小说,这就像是一场现实与虚幻的拉锯战一样,也是凯瑟琳自我的挣扎。明知道现实生活与奇幻冒险完全不同,但是还是会不自觉地被它拉回去,让过去人生导师的努力功亏一篑。这本小说有趣的一点是,诺桑觉寺宛若陷阱一般的设定。让凯瑟琳对哥特小说完全死心的做法就是使她成为故事的主角,由她最爱的哥特故事亲手“灭”了少女幻想。虽然残忍,但这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
一位少女的冒险就以教训结束了吗?当然没有,简·奥斯汀要奖励这位勇于改变,决心摆脱哥特小说荼毒的凯瑟琳。她的心上人亨利来到了凯瑟琳的老家,找到了她。他袒露父亲是为了母亲的钱才结婚的,所以婚后待她并不好,但母亲的确是病死的。凯瑟琳打开母亲房间的那一瞬间让他思考颇多,他决心不再将对父亲势利的厌恶埋在心中,他要挣脱父亲,成为牧师,并向凯瑟琳求了婚。
有人会问,亨利到底怎么爱上凯瑟琳的?奥斯汀给出的答案是,他的爱出于感激,因为相信她是喜欢自己的,他才认真地对她加以考虑。
这样的理由本身就有点牵强,“凭运气”的色彩过浓,再加上男女主角的互动并没有逐步推进他们的爱情,所以这本小说的爱情线可能没有那么水到渠成。
就像是哈代让苔丝死她就活不了一样,奥斯汀让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就是不合理的合理。简·奥斯汀作为作者,在这本小说中有很多不自然的干预,硬生生地“撮合”两人,缺少了一点日久生情的真实感。也许这种不同于她其他作品中爱情套路的设定,是《诺桑觉寺》独特的讽刺手法,或者说《诺桑觉寺》就是一个反童话的少女童话。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