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多谈谈问题》,许知远和锺叔河的对话里提到“现代人很重要的一点,说不好听的话,就是太现实、太功利。人的文化水平并不比原来低,现在的中学生、小学生、大学生,一般的文化知识、外文程度都比那时候高,知识面比那时候中学生、大学生要广,但是,有一条不同,那时候的中学生里可能会出锤叔河这样的中学生,我们虽然也不成熟,同样是幼稚的,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现在的中学生比甚至晚熟一点,但是他们就不会写我当时写的《窗》这样的东西,写了也没有地方给他们发表,差别在这里,不在别的地方。”
真是说到了我的心里,想写点什么,都没有发表的地方。各种平台充斥着毫无推荐的文案,好不容易遇到个可以写点故事的,又极力拥趸穿越小说类的口水文,真是天涯无知己的孤独感。
这让我想到了当下盛行的短视频平台,真的超级抓人眼球。各种不到3分钟的小段子,把人物特点几近夸张的表现出来,追求的就是感官刺激。于是人们把公交地铁、睡前、社交场合等各种生活缝隙中填满了短视频,人们再也没有空白和思考,只剩无意识的被牵引着注意力。
眼睁睁的看着平台的流行从博客,到微博,从B站到抖音小红书。从文字到视频,从长到短,现在更是短到了无法遮羞的程度。
是什么让这个世界如此忙碌,忙到安静下来读一篇文章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坐下来写篇文字了。
大自然自有神秘的智慧和规律。春夏秋冬,万物从萌发到盛开,再到枯萎和休养生息。潮汐起伏,月圆月缺。仿佛人的呼吸,一呼一吸间有美妙的节奏,那是和谐。
人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每时每刻填满,无限压缩时间,高效读书,高效看电影。于是讲书和电影解析成了热门。人们似乎没了自己的思考和体验,退化成了嗷嗷待哺的婴儿,习惯于接受简单的喂食,再也不肯独立思考和加工。
信息爆炸时代,纸质书漫天遍野,一波一波的再办,比谁的封面设计好看,谁的纸张高雅。书架上成百上千本书,粉饰着主人空洞的博学,那些书傲然挺立着,却连塑封皮都还没拆。
记起小时候,物质还很匮乏的年代。书那么少,为了读张爱玲的书,每个放学后的傍晚,都饿着肚子蜷缩在书店。那时的书,恨不能读千千万万遍,于是文字也有了作家的调调。
打开各大平台,铺天盖地的文案教学向我涌来。如何架构文字会更吸引读者眼球,如何措辞会更引来流量。
流量啊,这个可怕的词。好像丧失了自我意识的僵尸们闻到了血的味道,闻风而动,整齐划一,又只是纯纯的欲望。
叶圣陶老先生说:“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
真的只想找一片干净的书桌,打开电脑,敲下心中所感脑中所念,那些文字娟娟流淌,不在意大众被驯化的注意力,只想传递一份真实厚重和温暖,这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