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
《恽向千岩竞秀图》
清·王士祯
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
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
【注释】:
恽(yùn)向:(1568--1655)明代画家。原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武进(今属江苏)人。擅诗文,工山水画,早年学董源,巨然,晚年敛笔于倪瓒、黄公望的风格,惜墨如金,挥洒自如,妙合自然。由于他常往来于齐鲁之间,并登临泰山,故笔下山水自然雄浑。千岩竞秀图:原指明代画家程邃或文征明的国画作品。恽向似并无以《千岩竞秀图》命名的国画。此诗应是指恽向的以山为题材的国画作品。
壑:山谷。
岩:指山峰。
生:生出。此处为笼罩之意。
曹娥江:绍兴市最大河流之一,发源于金华市磐安县尖公岭,流经新昌、嵊州、上虞,在绍兴县新三江闸以下注入杭州湾。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初五日, 曹娥之父曹盱,因龙舟竞渡溺于江中,尸不得见,曹娥投江自溺求父尸,以孝女闻名,始以曹娥庙前一段江称曹娥江。民国始,统称自嵊县城关至入海口为曹娥江。
乞:原意为被、叫之意。此处为给、予以之意。
山阴:古代的山阴县是浙江绍兴历史上的一个旧县名。山阴县始设于秦代,为会稽郡26县之一。东汉时,会稽郡以钱塘江为界分吴郡和会稽郡,山阴县成为新的会稽郡的首县。六朝时期,中原人士大量南迁,山阴人口众多,于是析山阴东部置会稽县,2县同城而治,同为会稽郡首县。此后又同为越州(唐、北宋)、绍兴府(南宋、明、清)首县。
【译文】:
千沟万岭都被一片云雾缭绕着,只在曹娥江边有几座山峰放晴。分明是清风有意赐予樵夫方便,好让他向着山阴的山道上前行。
【手法】:
这是一首题画诗。题画诗,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是中国画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的民族形式和风格。题画诗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诗和画,妙合而凝,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成了一幅美术作品的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题画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一、全诗脉络:
1、选材:
这首诗,是题画、题图诗的佳作。有一幅画,似乎跟王士祯这首诗描写的画面相似。也许恽向的画比这还要复杂。
王士祯只从一幅画中选择了大背景和其中的一个小局部来着笔。这就是繁中取精,选取最适合于评论画家高湛画技及寄托诗人情感的画作景物。是题图类诗、联作品都应该学习的。
2、诗的大脉络:
先看绿箭头:全诗分为两段,一二句为一段,由题目的“图”,带出恽向画作描写的景象(眼前事);三四句为一段。由副词“分明”引出诗人对画家作画动机的联想和评论(作者论)。而诗人的评论,又反扣题目的“图”。
3、句法:
看红箭头:四句的脉络是:题目的“千岩”>首句的“万壑千岩”,它们的状态是“云雾”;首句的“万壑千岩”>第二句的“数峰”;“云雾”>“晴”;第二句的“晴”>第三句的“便”;第三句的“便”>第四句的“行”。
①起承两句“赋”笔直描,实写:“眼前事”,即在画面上看到的实景,采用对比手法:首句直接扣题,画面上的万壑千岩都被一大片云雾环绕着;第二句则选取与画面上万壑千岩相对照的“几峰”,这数峰的“晴”又与周围的万壑千岩的“云雾”构成鲜明对照。这本是国画一种常用手法。实写工描主景,以突出山峰之挺拔险峻,其余则辅以虚描,用云雾缭绕作为衬托。因此,这两句也是赞美恽向画技之妙。起承两句,既赞美了画家技法的精髓,又在这对比中,为三四句转入诗人对画作的评论做好了铺垫。
【对比】:
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如: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一个人在“忧”、“乐”的优先程度选择上的态度作对比,表现出高贵的思想情操。这是把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唐·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王公贵族花天酒地的奢侈与穷苦百姓冻死路旁这样两件事作对比,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②、转合两句“兴”出联想,虚笔:后两句由前两句的画作实景兴发出诗人的联想,这是诗人心中所想,所以是虚笔。转句用“分明”来带出对画家用意的揣测,这是诗人对画作的推测、联想之言:画家是为了方便樵夫而刻意画出“几峰晴”。合句则进一步猜想画家画出“几峰晴”的目的是:好让樵夫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方便一些。转合两句,把诗人同情樵夫乃至劳苦人民的真挚情感,通过对画作的评论充分、细腻地表达出来。
4、“分明”的作用:
“分明”这个词,就是鱼洋绝句十二法第六法的关键词。是从实转向虚、描景转向抒情(评论)的过渡词。“分明”有两解:
①、形容词,“清楚”之意。通常作谓语,如:黑白分明、爱恨分明、泾渭分明。。。
②、副词,“明明”、“显然”之意。通常作状语。此诗用的“分明”正是这个词义。起到把画作景物与诗作者的推测、联想和情感衔接的作用,即由描景转到抒情的作用。与此意相近或可起到类似作用的词还有:“好似”、“莫是”、“疑是”、“但觉”。。。
《清溪》
清·王士祯
蛮云漏日影凄凄,夹岸萧条红树低。
好在峨眉半轮月,伴人今夜宿清溪。
清溪:位于今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王士祯在诗作后自注道:清溪在纳溪城西十五里,李白“夜发清溪向三峡,即此”,清溪夜月为云溪八景之一。同时,王士祯在他的《蜀道驿程记》里写道:“江安县以东,皆江阳地,太白诗'夜发清溪向三峡’即此。或谓李诗本指三溪,在嘉州(乐山)平羌峡,非是。”
蛮:强悍之意。这里指浓密。漏:物体由孔或缝透过:水、光等流出或透出。凄凄:形容寒凉。红树:指枫树。峨眉:峨眉山。
【译文】:
浓厚云层漏下阳光身影寒凄,清溪两岸一片萧条枫叶垂低。好在峨眉山上会有那半轮月,可陪伴客人今夜留宿在清溪。
【手法】:
起承两句描写了秋天白天阴暗萧条的景色:浓云密布,偶尔才见到一缕阳光,萧瑟阴冷;低垂的红叶更增添了萧条的气氛。转句用“好在”做转折,幸好是天晴,晚上会有半轮月挂在峨眉山头,让留宿在清溪旁的客人有一个伴。此诗的一二句,是诗人在清溪畔行走的实景描写,而三四句,似乎应是作者对晚上有月的期待,而不是实景。在期待事情从坏转向好的方向发展时,或者希望结果没有预料那么坏时,“好在”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转折词。虽然带有口语化的味道,但是王士祯在这里用起来,却有着令人惊喜的效果。很贴切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类似的转折词还有:多亏、幸亏、幸好、还好……
《送家兄礼吉归济南二首之一》
清·王士祯
龙山晴雪马蹄长,山翠湖云罨画香。
好到旗亭寒贳酒,双鬟低按小秦王。
【注释】:
龙山: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有一条横跨十渡南北的小山脉,长约3华里,宽约60余米,自北向南婉蜓低落而下,到拒马河北岸陡然而止,宛如一条巨龙伸出长颈饮水,形象活灵活现。山的东侧均是悬崖峭壁,在石缝中松柏野花丛生,五颜六色。每当晴空万里的早上,日光出映时,山水间烟雾缭绕,呈现出粼光闪闪的景象,似长龙击水,尉为壮观。
罨(yǎn)画:色彩鲜明的绘画。
贳(shì):赊欠。
亭:挂着酒旗的酒亭,即酒家。双鬟:古时少女发式。魏晋时期 “双鬟”,作为未出阁少女标志的发式,有诗记录:“十五小家女,双鬟人不如。”花蕊夫人《宫词》记录:“年处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便上头”。丫髻和双鬟的区别在于:丫髻是实心发团,把发辫梳成圆环状,左右各一,像树丫型。儿童时梳,即十四五岁以前。双鬟则是在头的两侧各盘卷一髻垂下,十五岁后,未出嫁前梳。此诗中的双鬟,指酒店的年轻女侍或歌伎。
小秦王:指民间鼓乐曲《小秦王乱点兵》。隋末唐初,随着经济的繁荣,鼓乐进入了鼎盛时期。唐武德二年(619年)隆冬,秦王李世民率领大军从黄河踏冰而过,以绛州为大本营,大败隋朝大将刘武周。进而乘胜追击,直取霍州、介州、又与其父唐高宗李渊会师并州,为唐朝一统天下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李世民为了欢庆胜利,特作《秦王破阵乐》,《秦王点兵》即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小秦王乱点兵》整理改编而成。
【译文】:
龙山放晴雪地上一阵马蹄声悠长,山色云影倒映翠湖上散发着画香。兄长返家中途正好到酒家喝喝酒,听那小歌女低头轻击鼓乐小秦王。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的是王士祯的亲哥哥王礼吉。起承两句写兄长出门的天气及沿途风光,天晴了,马走起来很轻快,一路上看着湖光山色,兄长的旅途会很愉快的。转句则用“好到”这个带有假想的转折词,从描景带向联想,设想兄长正好可以在途中到酒家去喝喝酒。合句更联想到兄长不但可以喝酒充饥,还可以欣赏到小歌女击打鼓乐的欢愉。全诗没有一丝离别的哀愁,而是充满欢欣愉悦的气氛。用这样愉悦的联想,来为兄长送行,比一句旅途平安可要美妙得多。前两句,是诗人送兄长离开京城回老家的路上实景。后两句则是设想兄长在路途上的情形。
王士祯用这种手法做转折的还有:《真州绝句五首之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好是”的意思为:最好的是。江干这一带是打鱼人聚居区,柳树连成的道路和种菱的池塘都疏通。最好的是黄昏风静了,半江红树边上,渔民卖鲈鱼就方便了。可见“好是”正好把景语转入抒发诗人对民生关注的情感。
《竹公溪二首之二》
竹公溪水绿悠悠,也合三江一处流。
珍重嘉阳山水色,来朝送客下戎州。
用“珍重”来引导转句,也是从眼前实景转入作者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