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孩子的父母,每每想了解下孩子的学习情况,比如说"你们数学难不难、最近学习咋样?…”等等,往往孩子们多会用"还行吧、还可以吧、就那样吧…”一类含糊笼统的语言来回答,成人感觉孩子似在敷衍的同时,沟通瞬间像走进了死胡同,变得无效无意义,没有办法继续下去了,次数多了,父母子女间越发没有共同语言,沟通呈恶性循环,很无奈,有没有?
为避免出现这样阻断沟通意愿的状况,我采取将沟通问题具体细化、给出选择的方式,比如:“我看到今天的作业是圆柱章节的练习,你觉得圆柱的概念理解与表面积、体积的计算应用哪部分简单些、哪部分还需要我再帮助巩固呢?语文练习中阅读理解与作文你觉得哪方面需要再加强练习呢?…"这样沟通将所问具体细化在一个、两个点上给出选择,帮助同学梳理知识的同时,他自然得选择其中之一做出回答,即便还用"还行吧…”等来回答,同学自己也会感觉牵强,从而生出不选择其一回答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的微妙情绪,这时我就会抓住时机再顺着说:“我感觉你说还行吧意思就是今天所学还有不清楚、不太懂的地方,那我们打开作业一起看看哪些需要再学习吧…”这样我的目的达到了,沟通就算是有效沟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