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诗和远方,其实是把眼前的苟且熬过去之后,才可能拥有的。”
“所谓的“苟且”,其实就是他们自己。“诗和远方”是理想的生活。”
“有人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不论我们在做什么,对于自己而言,都是苟且;求之不得的,统统都是诗和远方。”
上面几点呢目前在网络上对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讨论比较多,应该说是人们都比较认同的理解跟看法。
其中第三个观点中也携带着一句话:“什么是真的苟且什么是真的诗和远方,一百个人就能有一百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这一百个人,一百种理解中,不管你怎么理解这个所谓的“诗与远方”结合观点本身都说明诗和远方其实是一个理想的生活,是得不到的,是在“骚动”,在吸引你的一个东西。这个观点跟第二个观点其实是一样的,第二个观点说到:所谓的“苟且”就是他们自己,“诗和远方”是理想的生活。也是可以理解为“诗和远方”是一个吸引你的,目前你没办法得到的一种东西或者生活。
那么第一个观点稍微有点不同,第一个观点是说诗和远方是可以通过目前的苟且,熬过目前的苟且之后,是可以,是有可能拥有的,是可以从中获取得到的。
上面是我对这些看法的大概理解,下面我讲讲我个人的看法,上面这些理解,其实上是把“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进行了分支,非常明确的表明了“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是完全分离,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或者生活,“眼前的苟且”即是我们自己,我们眼前的生活,正在过的生活;那么“诗和远方”则是非常抽象、遥不可及的东西,或者生活。这些观点将两者分离,分支之确切。没有任一观点认为“苟且”就是“诗和远方”,或者说“苟且”中其实夹杂着“诗和远方”。那么我对这句话的观点其实就是这个:“苟且”就是“诗和远方”,或者说“苟且”中其实夹杂着“诗和远方”。
这个观点其实非常容易反驳,为什么要这样说,“苟且”明明就是“苟且”嘛,就是眼前,就是这每天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甚至于心生厌恶的工作,生活;早上没睡醒的自己被闹铃吵醒,一脸倦意的借助公共交通到达公司,害怕被领导责骂这幅没精神的样子,然后便去到卫生间洗了把脸,然后开始机器人式的在上班地点运作,到了点,下了班,吃完晚饭,找点自己觉得可以放松的事情干一下,眼看快到睡觉时间了,躺在床上刷了一会手机,终于准备休息了,然后躺下睡觉,到了第二天则重复以上的一天。这里举的例子只是整个社会阶层内的一部分人所厌倦却正在经历的生活,不代表所有人;有些人他可能生活过的要比这里说的要差的多,可能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收入,更甚至于有些人可能没有工作的能力,可能天生或者后天的某些情况导致了这种结果,你能想象吗,他们如果一天连工作的机会都没有,就是一天只能坐在或者躺着某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就连活动的范围都会受到限制。在或者,说一下所谓中产阶层以上的人,这部分人,他们可能在物质生活方面并不匮乏,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眼前的苟且”啊,有可能他是一个组织或者单位的中高层,经常可能被夹在上层跟下层中间,两边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并且他们的工作时间更零碎,可能需要24小时待命,也许不一定需要每天白日上班8个小时,但是上班前,下班后可能都需要他来协调工作的事情。日复一日,每天如此。对吧,对于这些人,这其实也是自己“眼前的苟且”。其实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苟且”,各种各样,不同地方,各个阶层,这些就是“眼前的苟且”嘛。
“对啊,这些“苟且”我们都能看到,并且每天都在感受着,那你说“苟且”就是“诗和远方”,那么“诗和远方”在哪呢?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确切的分析一下这个所谓的“苟且”,你感到“苟且”的原因是什么?一定是对当下生活的不满。这个时候再去思考一下你其实满意的生活或者理想的生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这个所谓“诗和远方”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你脑海里的画面出来了吗?你梦想中的生活,让你面带微笑的日子。一定有的吧!那些你想象中的,梦里的日子。
静下心来,想象一下,在一个傍晚,夕阳照耀着田野,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脚下踩着的土地,头上略过的小鸟,边上拂过的微风,往上还有夕阳照耀着出了颜色的彩霞,抬起头来,似乎天空也有了颜色,简直美不胜收。也许我的梦想就是我在这么一片田野中,或是站在此处,一动不动,看着如此迷人的风景,让风微微的吹起我的头发;或是我就躺在田野中,一动不动,就这么望着染了颜色的天跟云;或是伸开双手在其中疯狂奔跑,甚至大喊。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这简直就是“诗和远方”嘛!一切都那么的美好,我乐此不疲。
静下心来,想象一下,在一个午后,天色慢慢地暗沉下来,渐渐滴答滴答地下起了雨,越来越大,雨水击打着窗户,能清晰的听到响声,放眼望去,前方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草高能没过脚踝,看着他们随风摇摆,像是在翩翩起舞,我的梦想就是我坐在村子里的家门口,安静的听着这一切,看着这一切,也许我会翘着腿,一会听着雨的击打声,一会看着迎雨的地面和房顶,可能还会抽上一支烟或者喝上一罐饮料也说不定,只要我想要,而且喜欢……慢慢雨停了,但还能听到雨水在屋顶滴到地面,发出哒哒的声音,这个时候阳光射穿了乌云,照到了地面上,抬头一看还能看见到彩虹正在显现出来,美极了。无忧无虑,安安静静,这简直就是“诗和远方”嘛!一切都那么的美好,我乐此不疲。
静下心来,想象一下,在一个清晨,我跟好朋友约好一起,我们今天要出发去珠穆朗玛峰,明天要试着攀登这个世界最高峰。我们带好行李,一起出发,路上偶尔听着歌;也听,也哼上几句;也有时候无缘故的大喊大叫,因为眼前的一切都是我的,我为所欲为;还有时候会在讨论着攻略,虽然我们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但毕竟我们也是第一次试着做这个事情。第二天,到了山脚,因为有人指导,前面进行的也很顺利,但是因为没有经验,我们可能到了1000米不到的地方就很难向前了,所以我们选择第二天吸取教训后再来。下了山,同伴间聊着天,对这为新鲜事件忙碌的一天,讨论的异常开心。想想人生就该这样,简直是棒极了,这不就是“诗和远方”吗,一切也那么的美好,我想如何我就能如何,我乐此不疲啊。
静下心来,想象一下,在一个晚上,我在海滩上走着,走到了一个小酒馆的前面,我坐了下来,没坐到凳子上,坐在了沙滩上,就想感受沙子被夜间下降的温度随之变化了的那份清凉。我看着海面,想看看酒馆的灯照到海面,海水会不会发生颜色。这个时候有一姑娘走了过来,很漂亮,很美,像是梦中情人的样子,手里拿着两杯我爱喝的红酒,走到我边上停住,并与我分享着那两杯红酒。没错,她是我的爱人,我们喝着酒,欣赏着月色,望着无际的大海。她说想每天都能这样,我便买下了身后的酒馆与酒馆身后的那一栋酒店。就是这样,人生就应该这样,喜欢车,那我就买车,喜欢酒,那我就买酒,喜欢的一切,我都能拥有,因为我不差钱,从来都是为了喜欢,只需要挥挥手,仅此而已。你瞧,一切是那么的美好,这不是“诗和远方”吗,我对此乐此不疲啊。
举了几个例子,可能与你的喜欢相似,可能也不,但是你自己总会有你自己能想象到的“诗和远方”的画面吧。乐此不疲的画面,那么这些你梦想的画面,它真的会是“诗和远方”吗?假设实现了,它能成为你的生活吗?你能每天都在珠穆朗玛峰的山脚往上爬,以至于你最终登峰,爬到山顶。然后第二天再继续。你能接受你每天都在田野里大喊大叫,张开手,胡乱的奔跑。你每天都是坐在家门口,看着绿油油的草地,或是看着天,或是听着雨声,啥也不干,能发呆上一整天。假设你的生活就是这样,你天天如此。想象一下,这不是疯子吗。一个正常人应该很难接受这种情况吧。有人肯定说:不,不是这样,逻辑不对,这怎么会是理想的生活,我怎么会天天如此,我今天在登珠穆朗玛峰,但是我晚上不想了,那么我第二天我就出现在美国,吃个早餐发现不好玩了,晚上我就到了加拿大了,我想如何都可以。并不会每天都去登什么珠穆朗玛峰,也不会每天在田里到处乱跑;那么我想说:不,其实是一样的,只要你把珠穆朗玛峰换成地球,只要你把那片田野换成地球,换成你在地球上做这些事情,那么其实是一样的,假设只有玩会让你开心,那么你一辈子都只在玩,可能吗?总会腻的呀。假设只有花会让你开心,那么你去花,你一辈子都在花,不缺车,不缺楼,甚至你的车库能比一个城市还大,各种你想要的,你都能拥有。没有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你不拥有着,你失去了渴望。除了死你没体验过,你梦想着的,别人梦想着的,你都拥有了,世界都会是你的,这个时候那么你会干嘛,你除了去体验死亡,你感觉还会为了什么活着呢?这个时候再去想:这究竟是不是“诗和远方”,你要的生活真的是这个样子?依我看来,不见得如此。
然后再倒过头来想,其实“诗和远方”是什么?我认为其实没有什么“诗和远方”,不过是自我对当下生活,这种日复一日、每天机械式、没有新鲜感的工作或者生活的一种厌倦感而产生的一种想象,是一种想换一个地方让自我心静、放松或是让自己充满动力、有冲劲的感觉。坐着听听雨声,躺着看看天空,吹着徐徐微风,可能就是想要自己放松一段时间;游山玩水,去登峰,空暇时光能够做做运动,或是挥金如土,或是大喊大叫,可能就是不同人群的不同的想象中的解压方式的不一样,仅此而已。多提一个例子,修行的僧人从不觉得枯燥乏味,是因为心静,他们觉得在什么地点,做什么事,不管重复与否,都视为修行之事。
另外一点,就是你现在的生活可能就是别人的“诗和远方”,我们可能性的解读一下某些阶层的人他们的希望自己的生活,“诗和远方”。一个不能正常自顾的人,不管是先天或是后天造成,你说他的“诗和远方”是什么,可能他就想要一副能自由活动,能自顾的躯体,他没想那么多,他就想有了这幅躯体之后,让他干些什么都行,他能自由行走地去上学,或是去搬砖,只要实现了,他感觉他搬一辈子的砖都没有任何怨言,他都无所谓。那么现在在进行体力劳动的人呢,这些在进行体力劳动的人们,他不觉得现在是理想的生活,谈不上什么“诗和远方”,进行体力活的人,他们的“诗和远方”在哪里呢?他们也许也没想那么多,他们理想的生活可能就是在写字楼里,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每天不用太累,不用风吹日晒,工资可以不用太高,每天下班后有自己的时间看个球赛,或者跟媳妇在一起看个电视,和朋友喝个小酒,也许这就是理想的生活。那已经是这个阶层的人呢,他们不觉得现在会是一种什么“诗与远方”,对吧,他们的“诗与远方”可能是一个高管,或者一个总裁位置,那可能是他们的理想生活。那这些高层跟老板呢,他们的“诗与远方”,他们看到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他说:真好,能有自己的时间,想去看海就能去看海,想去游山就去游山。为什么我总是那么忙,那么多烦心事。甚至于当他看到一个疯子,他都感觉这个疯子自由自在,比他自己自由、开心得多,他的憧憬也许是这样的,甚至看上去不可思议。其实我们就是生活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我们就是在这个偌大,所谓的“地球”这个星球里面目前的那70亿分之1,都在为了自己的渴望,或者所谓的“诗与远方”而活着,不管你努不努力,都是仅此而已。
说到这里,其实在说明了,自我的生活当中,除了烦躁、厌倦,不妨去慢慢的体验自己的当下生活,慢慢的,慢慢的去体验尽管自己不那么喜欢,有人却梦寐以求的“诗和远方”。不要去把“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那么明显地分离开来,把眼前的生活“眼前的苟且”直接了当的当成“诗和远方”,慢慢的来体会这一份“诗和远方”。人其实是一种需要安全感的动物,我们每天的生活,每天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是未知的;我们预测,计划的事情也往往会赶不上变化。这也正好说明我们过的每一天都会有未知的事情,没有预测到的事情发生。所以带来了不安全感,从而产生了我们烦躁、厌倦、甚至是恐惧的日子,因为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假设我们每个人明天发生的事都能被预知,那肯定每天都过得很安心,更有安全感。但是假设你明天的事情都能被预知,并且还是那么日复一日的机械化工作,那不会使得生活很无趣,更没有惊喜与惊吓。这种情况客观的看其实就是一个机器人不是吗?
最后,我想表达一下我的生活态度,就是怎么更好的体验现有的“诗和远方”,首先我感觉这句话作者本身是有“诗和远方”一说的,说的是一种对理想事物的憧憬,引用网上的一段话:“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主要突出的是“不止”他没有否认任何人的一丝不苟,但他也强调我们不能忘记诗与距离。”我理解作者的意思是作者承认世人的一丝不苟,但是一丝不苟的同时呢可以去接触一下自己憧憬的东西。那么我的态度呢是慢慢的去生活,遇到第一次碰到或者碰到次数不多的事情,不要因为不懂,不了解这些理由直接拒绝掉,不知道利害关系的话,自己停下来思考一下,甚至不妨接受它,不妨试一试。我的意思是第一次碰到某些事,不妨大胆的尝试(法律允许内),错了就错了,你把他当个新鲜事,旦试无妨,其实枯燥的生活真是需要这些新鲜事变得没那么枯燥、乏味;我想表达的是,在体会现有的这一份“诗和远方”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内心,根据自己的良知,大胆的去选择:停止或者迈出。我想大儒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便是如此了。这其实无数人的“诗与远方”。
我网上看了这段诗后面的释义,这里引用一下:“在我母亲告诉我们的许多话中,最真实的一句话是:世界不仅是现在的一丝不苟,而且是诗和距离”,这里说的是世界不仅是眼前的一丝不苟,而且是,这三个字,而且是诗和距离。看到此处我个人更感觉作者表达的观点与我的观点可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以上文章仅是个人看法,不带建设性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