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外的教训
作者:稻田
花儿的成长是一个摇摆的过程,从抽蕊,到含苞,到绽放,人的成长也同,否则绝不是成长。
露露以“正统”的身份,昂首挺胸,步入恢宏、敞亮的校园,嬉笑着与初中原本就熟悉的新同学们交谈。但高一年第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她异常的排在了末端,异常导致了老师的第一次家访。原来她不是放松了学习,而是放任了兴趣,放任的代表性地点在学校图书馆。
文学和历史是她的兴趣,特别是她遇到了一位出自名校,且对她欣赏的 “神级别” 历史老师,她便将主要的时间花在了“无选择”的兴趣领域上。午间休息时间是她无拘的畅快时光,她大量地、像模像样地读书,“都读什么书?”“巴金、冰心、余秋雨、仓央嘉措……《明朝那些事儿》《三国志》《曹操》《纳兰词》……”“怎么读?”“站位子,帮助管理员整理图书,做读书笔记”。原来女儿忽视学科的均衡,犯了偏科冒进的大忌,脱离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发展”的轨道了。
学科脱轨,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是要得到后果的惩罚的,总分排名居后还只是一声提醒性的呵斥。
纠正,再一次的纠正。但难度已经小于过去。她开始正视理科的学习了,成绩曲线也呈现明显的上升。在文科依恋还在不时牵逗的某一时间,高中课程进入了文理分科阶段。
似乎是天设的巧合,初中的中考分班成了她幡然猛醒,大步前进的机缘,高中的文理分科像一双温暖的大手,解开了绑在她身上的绳索,放她到心仪的明月当空,历史长河。她日渐阳光起来,历史成绩第一,成为她争取的目标,总成绩也多次被老师投放到电子屏幕上,作为家长会“激励”后来者的材料。
变化依然可以从生活上表现出来,特别是进入保送考试准备阶段。就读学校拥有国家赋予的外语类保送生资格,准确地说,具有不参加高考,推荐到高校参加入学考试的资格。孩子在为获得保送资格和考试努力了,家庭也进入“结构调整”状态,妻子做出了专职照顾孩子生活的决定。于是有了可口的正餐,有了适时的夜餐,还有了课间隔着校园围墙递上的点心。
那是一个温馨又令人唏嘘的动人场景:下课铃响,女儿风尘仆仆地快步走向鉄栅的围墙,母亲的目光迅速搜寻到孩子的身影,目光相接,两张面庞同时漾出笑容,简短对话,像是“接头”,接着便是孩子快速而幸福的咀嚼,旁边不时出现同样的一对,或几对。
孩子的面庞红润起来,穿戴和装扮却变得随意,头发在脑后简单地一束,穿起长而阔大的校服,单脚一点,骑上自行车,扭动着身体,向校园驶去,连接耳机的白线在耳畔跳动,听着喜欢的乐曲。
在初中就养成的自制学习计划的习惯仍在继续,并开始编制分类学习笔记,女儿称其为“保送宝典”。晚自习回来还有学习安排,书房的灯光至少亮到一点,以致我们要给她“泼冷水”:“可以了,学习是一生的,不错了!”
踏实、满足、愉快、单纯、心无旁骛、自信,这是孩子那段时间的心境,也是孩子给我们传递的印象。我们想,对学生来说,这已是幸福,且不论教育体制存在的刻板和钳制;对父母而言,则是一份值得欢庆的厚礼;扩及全体人生,如此心境和状态,不也是所有人的心之所向吗?
感谢孩子,感谢老师,也感谢我们自己。
3月15日 敬请期待下篇
考场外的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