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多了,会发现不管哪一类的书,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把书分成两类。
一类是倾向于内容深度的书,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爱的艺术》。
比如第一本书提到的关于阅读,在读其它书的时候,要反复去翻阅这本书,理解作者所讲的意思。
在读这一类书时,需要细读。内容深度较强的书,要尽量读透它。读透了,就成了自己的东西。
一类倾向于内容广度的书,比如《无限可能》《人生效率手册》《把时间当作朋友》,这一类书只需要抓住重点去读。它的好处是帮助我们增加知识点,但并不会加强某一方面的知识深度。
如果只拿这种书的某一个点,比如《把时间当作朋友》中,对于时间的讲述来管理时间,是远远不够,中间会出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根本没有被作者所提及,或许作者也不曾遇到过。所以作者在这一块只是泛谈,过于浅显而不够有深度。还需要读很多关于时间方面的书,才会对时间管理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以此,我们可以延伸到任何领域的内容输出,不管是电视节目,还是公众号的文章,都是从这两个方面-深度和广度,也可以说是专度和泛度,来定位内容。
从深度来定位的的电视节目,比如《心理访谈》《非诚勿扰》《爸爸去哪儿》,比如一些有个人写作特色的公众号,比如半佛仙人,曾少贤,桃花潭李白。
从广度来定位的电视节目,比如《奇葩说》《鲁豫有约》等。写作输出上,新媒体文都是从广度定位输出内容的,所用的文字简单容易理解,观点统一,故事用来佐证,所有内容都可以包含。
那么我们在做内容输出时,首先定位内容是从深度,还是广度去做?
这要取决于自我性格和知识存量。平时更倾向深度去了解某一单一领域,非常感兴趣。还是更喜欢了解不同领域的事情,对各种知识内容都涉猎广泛?
如果是前者,就适合做垂直领域的内容输出,而后者,更适合做综合类的输出。当然,综合类输出也需要以某种方式来实现。像《奇葩说》是从观点辩论实现,《吐槽大会》是从吐槽角度来侃,都是比较出新。
而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两种角度,它们的发展方向,都最终会聚焦于某一点,这一点就是对我们所输出内容的特点的总结,也就是,一切内容还是会回到深度和一致性这个点上。
那么,没有在特定的领域有深度的了解和研究时,不防先从广度上,先去做好。随着时间的见证下,最终达到某一点的深度,直至成为自我鲜明个人的特色。
以上,是关于读书和内容输出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