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开篇就说了三纲八目,内容比较多,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今日学习止于至善!
止,朱熹说,就是到这就不走了。张居正说的更形象,到这就好像到家了一样,到家了你还往前走么?不走了,就在这住下了。而至善,就是到了一个刚刚好的位置,就像一个数轴,向左越来越小,向右越来越大。中间0处,便是左边最大值,右边最小值。
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止于至善。左边是天理,右边是人欲,0处就是天理最大,人欲没有的境界。朱熹说,吃饭是天理,美食是人欲。现在讲究生活,不说理学那套”标杆“,按时按量吃饭,每天七八分饱是天理,胡吃海喝半夜三更,高油高盐高热量,吃零食等垃圾食品,就是人欲。阳明先生说,事上磨,事上练,每天吃饭就可以修炼一下止于至善。前面说过,修炼要抓住发端处扩充放大,这每顿饭的止于至善,就是一个发端处,你抓住这个发端处,把它放大到你的每一件事情上面,就是止于至善了。
华杉先生说:我们说四书是从《大学》入门,到《中庸》毕业,从《大学》到《中庸》,其实也就是反复学习”止于至善“这四个字,或者说四书就是一本书,就是反复学一样的东西。
止于至善,就是中庸。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是恰到好处的走到正中间;庸永恒不变的定理。所以中庸就是绝对的正确,极致完美,恰到好处,无过不及。
但是这能做到么?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那是不可能的。虽然不可能,但是我们有一个中庸的标准,照着这标准去做,尽量做到无限趋近。
止于至善,主要就是无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