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座专为科技精英打造的云中图书馆在万科翡翠书院拔地而起,这座云中图书馆是翡翠书院的配套图书馆,也是中关村科技精英们的阅读天堂。众所周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记录着人类文明史上开拓者思想的精髓,存于海淀的云中图书馆,是对开拓者精神的致敬。
万科翡翠书院云中图书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翡翠书院南侧为城市绿化带,东侧和北侧为住宅用地,西侧为公园,万科本着对生态环境友好的理念,以具有鲜明时代和文化氛围作为翡翠书院的设计基调。该建筑悬挂在草坡上方,不仅位于公园的边缘,并且成为公园中重要的一部分。
自然下的产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现今快节奏、高效率的大环境下,人们的想法越来越多地扩展到一个无限广阔的领域。建筑不再局限于某些固定的,约定俗尘的风格和套路,而是呈现出更多更纯粹的可能性。
天空图书馆的设计就是这样一种大胆的尝试、突破。从设计之初,就没有刻意设想“建筑物的外观应该看起来像”,而是更多地反映“建筑本身应该看起来像”这个命题下的一个简单,直接的自然产物。而设计的最初夙愿也是本着对生态友好、发展低碳先行的理念,让翡翠书院依“绿”而居,“让绿色入画”。
形制与空间的完美结合
从翡翠书院的南侧基地远远望去,银灰色的建筑安静地被置于草坡之上,方正的形体与漫反射铝板的材质形成戏剧性的体验,使建筑看似轮廓分明,又似与背景天空融为一体。沿着翡翠书院西侧主入口的方向渐渐接近,翡翠书院的面貌再次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南侧完全封闭的铝板表皮,到西侧完全通透的超白玻幕墙;从南侧呈现自然状态的绿草如茵的草坡,到西侧大跨度的底层架空、人工设计感极强的水池和金属坡道,仿佛建筑本身切割开了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世界。
如果说翡翠书院自身风格与形制方面的“自由”只是诠释了自由的一个部分,那么建筑师在设计中无疑试图表达了更多。翡翠书院主体方正、沉稳的体量与西侧那一条充满力量感和动感的坡道的组合,庭院里几何分割棱角分明的台阶、水景与延续了南侧整个立面自然态的草坡的对比和融合,作为主材质的玻璃和铝板清冷、坚硬的质感对多处点缀的Parklex木纹板温暖而亲近自然的柔和感的衬托,无一不在喻示着本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正如罗伯特文丘里所说,现代建筑往往是以牺牲多样而复杂的东西为代价,来将建筑中原始而基本的东西理想化,因此在面对更复杂、变化更快的世界时会变得软弱而无力。而能深刻有力地满足人们心灵需求的美,都是来自内在的复杂性。
建筑设计师正是遵循“意义的简明”不如“意义的丰富”的思考,将翡翠书院的设计拆解为每一个场景的设计,而拒绝将其风格形制进行简单的概括统一。比如在入口雨蓬处就大胆应用了不规则折线形木纹板,作为入口空间上强有力的对景元素;建筑南侧延续了旁边的公共绿地,首层大部分埋于草坡之下,并且巧妙地隐藏了一个小巧精致、自然气息浓郁的庭院,与北侧清晰明了的空间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院落与序列的碰撞
翡翠书院除了自身的“自由”之外,建筑设计师希望翡翠对于城市环境的关系也同样是“自由”的,因此在西侧主入口打造了一个完全开敞的、可穿过的底层架空空间,而在场地内部营造了界限模糊的“院落”。建筑设计师认为,“院落”的界定不应拘泥于固定的格式,因此尝试了以一条半悬空的坡道对内外庭院进行模糊划分,从空间的暧昧关系上继续呼应“自由”的设计理念。
绿色从脚下开始,道路、广场是用回收混凝土制作的PC铺装模仿石材的效果;踏云而来、触摸云朵,缭绕的云雾一部分来自于园区的雨水回收系统,将屋面、庭院里的雨水收集起来反补园区的浇灌和水景的蒸发;镜水池清澈映人,采用复层净化技术,保持水体清洁、节省水资源同时烘托空中图书馆,白天借云夜晚摘星。
不同的流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空间感受。站在建筑正前方的广场上,既可以选择穿过水池直接走进折线形雨蓬下的接待主入口,也可以选择沿坡道徐徐向上体验空中花园的感受。
从翡翠书院二层的图书馆出来,既可以穿过花园体验上层的样板房,也可以走下曲径通幽的景观楼梯到达下沉的庭院。建筑设计师致力于赋予“人”的活动更多的可能,让使用者在翡翠书院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翡翠书院的功能与使用方式日趋复杂和多元化的现在,建筑设计师不应以掌控者自居,而应将更多的可能性让渡给实际使用者,人的使用活动才是空间的灵魂。
翡翠书院将书带到自然,在自然中遨游知识的海洋,让您与自然零距离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