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饭,闺女又剩小半碗没有吃完,倒掉了;前天姐姐买回来一个西瓜,还剩下大半个,放冰箱,今早拿出来,无人吃,然后又给丢垃圾桶了;冰箱里还有很多剩饭剩菜,一时不舍得倒掉,暂存放冰箱几天,之后,依旧是倒掉.......这样细细算,一天下来,家里不知道要丢弃多少食物,且不说孩子们吃饭时洒在饭桌下的米粒,还有平时吃不完扔掉的水果、零食。
洗碗时,目睹厨房已经满出来的垃圾桶,还有孩子们碗里剩下的饭菜,想到儿时,外婆把掉到地上的饭粒捡拾起来吃掉,也会不顾儿孙阻扰,执意将剩菜汤喝掉。那时,觉得外婆的节俭应该是到了极致,心里很疑惑,于是问外婆其中原因,外婆说人要惜福,要珍惜自己的福气。
尽管受外婆的影响,吃饭时碗里不会剩一粒饭,但是对于外婆说的惜福,心里不是很理解。直到后来读了《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说,他幼年遇到一个会算命的先生,卜了他一生的吉凶,其中有说到他补贡生时,一共吃了“癝米九十一石五斗”,他当时觉得十分可疑,后来补了贡生,一算正好吃了九十一石五斗。了凡先生从此相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连一个人一生吃多少米,都是命中早已注定的,如果过度及早的享用甚至是白白浪费,就是折损自己的性命。所以,外婆说节俭是惜福,也就不难理解了,粮食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我们珍惜粮食,就是珍惜自己的福气和生命。想到外婆活到80多岁,身体一直很健康,基本没有生过病,正是惜福,所以得福,福寿绵长。
我给侄儿看他剩下的饭菜,问他知不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侄儿不懈地说他四岁就会背诵,我紧接着问,为什么还要浪费粮食呢?侄儿理直气壮地回答,辛苦是种粮人的辛苦,我妈妈买过来花了钱,自然可以随心所欲享用,浪费也无所谓。我愣在那里,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也许,正是这种“我花了钱,所以可以浪费”的心理,让人们觉得浪费是无所谓的。只是却不知,浪费的又岂是别人的辛苦汗水,丢弃的食物里,更多的是自己的福气和性命。
其实,不仅食物是人的福气,我们的身体、智慧都是天赋的福气,都应当珍惜。《道德经》第五十九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治理国家、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力更重要的。“啬”,就是爱惜,保养,爱而不用。否则,纵情逐欲、耽溺酒色,只会提前消损自己的精气,老了必定疾病缠身,贫苦无依,甚至很多人等不到年老。
《孟子尽心章》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保存灵明的本心,养护天赋的本性,就是养生,养生就是事天,就是珍惜自己的福气。想到以前流行说的“出名要趁早”,不知贻害了多少少年。一个人过早地显露自己的才华,这和浪费粮食、放纵身体,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老子说“挫其锐,和其光,同其尘”,“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人们对于自身的才能,要如小鸡还在蛋壳之中,美玉还在石头之中,珍珠在贝壳里一样,里面是光耀照人,但外面还是愚昧顽固的样子。懂得收敛自己的才华,是珍惜上天赋予的福气,更是最大的智慧。
惜福,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哪怕一粒米一滴水,当念及来之不易,想及是生命的福气,当节省爱惜;不耽溺酒色,不放纵情欲,当养护精神;虽有才华,有独见之明,不以耀乱人,当和光同尘,唯有此,方能长生久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