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吗?
昨天学习碰到一位老师,手一搭我胳膊,说我喜欢没事生个闷气,说我肝火旺。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没有啊,我平常有气不闷着啊。随即,又出来一个念,我可能并不了解我自己。
儒家修行的第一步是反思。最近我也在尝试写反思,但其实我对“反思”并不清晰。晚上,当我准备写反思,总有几个画面立刻就冒了出来。之前我问师兄,当时这个事情已经处理过去了,为什么晚上还会冒出来,师兄说,那说明这个事情并没有真正过去,你在自欺。我发觉自己已经形成了一套“运作系统”,遇到什么情况,这个系统自动运作,我自己都不知道是系统在动,还是我心在动。挺可怕的,我好像被控制了。 那既然这个事情没过去,我就写下来。最开始写反思的心是不正的,就像是这件事情明明我觉得没办好,但我还要给自己找个理由,你看,是因为这么个原因我没办好,并不敢真正去面对。后来写着写着卡主了,味不对,看宇宁师妹写的,看师兄写的。浩宇哥说抓第一个念。我尝试去抓,无论第一个念的美啊丑啊,对啊错啊的,先抓到再说。
昨天的反思中我写了,有个瞬间我有点生气了,这也许就是那位老师说的“闷气”,我其实是渴望老公能看到并且关心我的,可是我的模式是,很少自己去要求别人什么,总觉得你猜对了我的心思说明你心里有我,猜不对或者不猜说明你没心。看,这才是我的根本。这些信念禁锢了我。
修身的起点是格物。格物就是要先了解自己。我对自己的认识是带自动美颜功能的。很多时候,我那么做了,是因为在我的模式中说“应该那么做”。于是从小到大,一遇到事,我就判断“这个事应该这么办”,于是我就拥有了一套“套路”,靠这个套路活到了今天。
儒家的修行从爱自己开始。自问,我还是懂得廉耻的。可是关于孝,我就不敢那么大声说了。
前几天爸爸给爱人发信息,说是要借两万块钱作地里投资。我对这个事情蛮反感的。之前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先搁置一段,其实是给自己接受的时间,最后再作决定。我问自己为什么反感?因为这么多年了,爸爸总是索取,觉得我给多少都应该。有时候我在心里作“各种理性的分析”,然后给自己一个答案,给不给,给多少合适。一般的情况都是会按照要的数目给一半。
其实我还是有气的,即便我出于各种原因说服了自己,把钱给了爸爸。我生气的原因是这么多年他从未关心过我,而我其实特别想让他关心我。我对自己说:爸爸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关心着我。这么想我心里舒服点了,可是反过来说,这不也是自欺吗?
《诗经》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当了母亲之后,我感受到了为人父母的心。我和爸爸的相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他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我不能要求他作出什么改变,于是我自己作出改变。我也很期待有一天自己在这个结点上能真正释然。
写到这里,我好像明白了那位老师说的“生闷气”的意思了。说的还真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