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让我那颗想从容却时常躁动的心,稳了许多。
它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最后几年中,各方面的能力,潜力才能和倾向性都逐渐固定下来,至于他们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优点,则首先可以通过选择自己所热爱的,合乎心意的劳动而表现出来。
也让我对完美学校的幻想放下些许,因为它说,无论在校期间的教育内容多么丰富、多么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也不能随着毕业证书的颁发而宣告结束。
这就是最后一章的主题:学校应对毕业生负责到底。当然,国情不同,不可照搬。但思想还是可以借鉴的。
这章打动我的地方是,即便苏联当时在搞经济大建设,宣扬共产主义,注重劳动,却已经对学生的精神生活无比重视。
在学校时,他们除了劳动,还有各种富有创造性的晚会,各种有趣的读书会和讨论会,有和朋友们对读过的某本书进行清新的交谈,举办各种作业展览会,出各种手抄杂志集体讨论某部影片,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小组活动。
哪怕是毕业生(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最害怕离开学校之后开始劳动生活,精神生活就要随之下降。
所以学校在能力和条件允许范围内,尽量不停止对毕业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建立单独由毕业生组成的劳动集体,并和学校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还吸收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参加学校尤其是团内生动活泼的生活。
联系他们之间的纽带,不仅仅是共同的劳动兴趣,而且还有精神方面的各种兴趣。
学校会经常为年轻的庄员们举办各种文学、艺术晚会,专门组织报告会,向他们介绍新的文学作品,新的绘画和音乐作品。大家还依然可以回到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在读书会和讨论会上,毕业生也可以做报告,谈自己对所读书籍的心得体会,向同学们介绍今后的阅读计划。
对于向往接受更高等教育的庄员们,学校会建立固定的辅导点,给到他们教学大纲内容,相应的辅导。
就像我开头所说,对于孩子的志向问题,这里有一点做了说明,这些年轻有才能的工人或者是庄员,他们上大学的志向是在具备了丰富的生产劳动经验,并对某一专业有了明显的倾向性以后成熟起来的。
也就明确了孩子的志向,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尽力创造环境,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