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与华上班我总有一种来上学的感觉,这里的学习密度和实践强度很高。无论从知识的摄入跟实际做项目来评估,都比上大学值太多了,我的体感是:1年顶10年
华杉老师在《华与华品牌五年计划》中讲道:“孔子说‘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做学问,要找到自己的宗师。因为所有的研究领域,前人都耕耘过很多遍,我们只是重新发现、重新学习,重新组合,自己知行合一而已,如果认为自己有什么新思想,无非是读书太少。’”
罗素说:“人生而无知,但是并不愚蠢,人是因为受教育才变得愚蠢。”
我之前思考过人为什么要重头学习?
结论是:学习这件事是完全独属于自己的事,无人能替代,必须自己亲自来。不存在有一个人把前面所有的内容全部总结好,像武侠小说一样把功力传递给我。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前人的经验、教训和智慧。想做任何事,都必须得从头开始学,边学边干,边干边总结,这是一个必经之路。我反思,我们在做一件事也好,人生也罢,对结果的期待不合理,客观来看,结果在做一件事中仅是“台上1分钟”这样的占比。
学习华与华案例史,就是在学习华与华方法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华杉老师讲道:“每一个项目做完之后,我们要留下三个方面的成果:业绩、人才和新知识。第一方面的成果,你得有业绩,得有成绩,得把这事儿干成,把它做成功,但是这个只是最基本的,最低一层的成果。第二层的成果就是要获得人才,什么叫获得人才?不是引进人才,是每一个人要变成人才,通过每做一件事儿我们都要获得进步,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要获得进步,而这个进步又为我们去创造未来的这个成绩。”
我听这部分的体会是:平时太专注于做项目了,注意力大部分投入在做具体的事、跟具体的人沟通对接,以及在这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情景和遭遇上。现在抽离出来看,这些部分是服务于第一个成果:把事情干了,把事情干成。后面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成果是:通过做每一件事获得进步以及事情做完之后要把知识总结出来,以此创造新知识。
这才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学习做事的知识—实践,在具体的事上磨练,把事情做成,获得进步—事后总结,总结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这不是三个环节,而是融合在一起的。
我有一种体会是,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天然有畏难情绪,这个情绪很容易阻碍了人开始行动,总是等等、我还没准备好。不受这个情绪影响的心法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总能解决扑面而来的一切问题。行动层面,最重要的是要硬着头皮先开始做,而不是掌握所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才开始,学习和实践一定不是割裂和分步骤的。解决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做着做着就解决了。
其次,这里打开了我对做事的认识,把事情做成只是三分之一的进步。在做事的过程中要关注自己的成长与进步,要自我提醒过程中不受自身情绪和他人言语的干扰,发生注意力偏移。另外,还要注意总结复盘。完成这样的闭环需要投入很多资源,必然带来一个现象是:不会展开太多事项,有限的资源会投入在1-2件事上,被动地实现了聚焦。
我最近有个经历是我在写案例文章,其实就是对项目进行总结,这个过程是创造知识的过程。写这个文章的过程给我带来的进步是,加深了我对项目的理解。改这个文章带给我的进步是,我看见了哪个板块自己是不理解的,我需要重新构思,以及哪些部分可以精简跟提炼。
华杉老师讲道:“第三个叫做要获得新的知识。我说这个企业本身是经营知识的机构,也是为人类社会创造新知识的前沿、创造知识的平台,所以我们在每一个事情做完之后,我们要不断的去积累新的知识。”
做企业扩充来看是在经营知识,经营知识可以分为对内对外两个方面。
对内,员工在企业工作,并不仅仅是通过劳动和时间换取报酬这层劳务关系。员工需要在具体劳动过程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一套解决方案作为交付成果,既实现了企业对客户的交付,也是让员工在过程中获得成长、进步和成就感。这才是双赢的。
对外,客户虽然是为解决方案/成果买单。但是这个过程不是一锤子买卖,不是交付了就结束了,还需要提供售前和售后咨询服务。这个服务就是在解释解决方案是什么,怎么运用,发挥了什么价值……
企业是经营知识的平台,客户需要知识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企业需要工人学习知识和技能生产解决方案。在经营知识上,可以自己读书听课学习,还可以采购外界的知识,进行新的组合。总之,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要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