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理解六个概念,「知觉框架」、『经验秩序』、「集体潜意识」、『文化母体』「预制件组装」、「无法卸载」、『大规模播传』。
一、知觉框架
华杉老师讲道:“知觉框架就是“人脑处理器”,是人将知觉信息加工处理成经验的能力和逻辑。「知觉框架」就是人的感官和知性,把他接受到的刺激,处理成经验和知识的框架。这里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什么叫先验?在康德之前,经验主义的哲学是从培根、笛卡尔来的。他们认为,人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学起来的。那么康德就说了,没错,知识是从经验学习得来的。但是你那个学习能力,你把收到的刺激信号处理成经验的这个能力是哪来的呢?这个能力不是学来的,而是你先天就有的,它是先于你的经验的,这就叫先验。”
知觉框架=人脑处理器,人脑每天在处理什么呢?简单地说是:接收信号和释放信号。
接收什么信号呢?接收外界对自身的刺激信号,以及把自身的反应释放出去。
通常,这个处理过程是无意识进行的。有意识地进行加工处理,比如:阅读、听课、学习做某件新事情等接收新知识/经验的时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意识地加工处理在每天生活中的占比极小。
怎么接受信号?
通过感官和知性;感官即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知性:“对感性直观对象进行思维的能力”,比如思维、记忆、理解能力,在心理学中属于认知层面。
我们每天会接收到海量的信号,但不是所有的信号,人都会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做出反应。大多数信号像风一样穿过身体。原因是,这些信号不在自己的知觉框架的处理范畴里。知觉框架,对其没有识别跟理解的能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外界一切的信号进行加工处理。
感官和知性的能力是先于经验和知识的存在,是天生的、每个人都有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这个能力的强弱是后天训练的结果。
二、经验秩序
华杉老师讲道:“经验秩序是所有经验的集合,和它们的排列方式。符合这个秩序的新经验容易被介入,而不符合这个秩序的经验则会被排斥。在先验的知识框架之上,就学习形成了我们的经验。经验有自己的秩序,这个「经验秩序」很重要。如果你创意的东西符合人的经验秩序,它是不是都很容易就安装进大脑去了?但是如果你创作的都是你自创的一套东西,跟大家的经验秩序不相符,它就安装不进去。所以你要记住,华与华设计的所有东西,都是符合人的经验秩序的。”
经验秩序=经验的集合+经验之间的排序方式。
大众化的事物更符合经验秩序,更容易被接受。小众化的事物理解成本和门槛很高。追求个性跟独特的时候,最容易出现小众化的东西。
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做的是大众化的设计,为的是符合更多人的经验秩序。
符合经验秩序的东西有一个特点是:熟悉。熟悉意味着这个东西本来就在人脑中,不需要记忆,所以看一眼才能记住,过目不忘。不符合经验秩序的东西的特点是:不容易被记住,需要主动重复记忆。
三、集体潜意识
华杉老师讲道:“在人的经验秩序上面,有「集体潜意识」。为什么集体潜意识在经验秩序之上一层呢?因为集体潜意识形成于经验秩序之上。荣格分析心理学术语。指人类祖先进化过程中,集体经验心灵底层的精神沉积物,处于人类精神的最低层,为人类所普遍拥有。”
人的意识分为意识跟潜意识,意识可以理解为能动性,通俗地理解是我想干XXX,这种自愿性可能是生而知之(遵从良知做事),也可能是学而知之(知道做了有好处才主动做)。潜意识也无时无刻在运行,不同的是,它的运行很多时候人感知不到。比如,很多时候人被情绪影响的时候,说出来的话、做的反应都是潜意识的显化。比如,人很多时候说的话都是经过大脑思考的话,但在情绪上头的时候,那些话是本能反应的,是这个人更真实的想法,不一定客观,但一定真实。
集体潜意识,我的理解是:所有人共有的潜意识。所有人共有的潜意识跟集体行为有关联性。比如说,上学、高考、春晚在中国是强大的母体。每年这个时间一到都是一个被大众热议的话题。经历过的、正在经历的、没经历过的都纷纷参与讨论。
具体工作中的应用是,在设计/策划的时候,结合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大众很容易自发地、不自觉地卷入进去。
四、文化母体
华杉老师讲道:“超级符号基于文化母体。文化母体理论还有两个词:文化契约和文化半径。文化契约是指要使用与大众有文化契约的符号,就是符号规约。文化半径就是文化契约所能覆盖的半径,有全球文化契约,也有地方文化契约。”
超级符号源自文化母体,文化母体的关键是:①与大众有文化契约符号、②符号所能覆盖的文化半径。
这是符号设计背后重要的理论支撑,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能够更好地设计符号。
五、预制件组装
华杉老师讲道:“超级符号的应用层。在这个应用层里面,我们从下往上看第一层,我写了一个「预制件组装」,这个非常重要。所有的创作都是预制件组装。如果不用预制件,必死无疑。什么叫预制件?就是我刚才讲的标准件,就是大家有共同的文化契约的、本来都认识的东西。你不用预制件,而是去自创一个只有你知道,谁也不知道的东西,那你就叫自嗨。”
我现在明白,我们日常工作都在超级符号的应用层面,能够应用地好的前提是理解文化母体和文化母体背后的三个概念。
在具体应用的时候,我们做的工作是收集跟组装筛选后觉得不错的预制件。我们的创意永远都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在『找参考』中「找」出来的,然后把找出来的东西,不进行改造地组装在一起。不进行改造很重要,因为一旦进行改造,就变成了只有自己认识,其他人不认识的东西。这个东西不在人的知觉框架,也不符合人的经验秩序,也不在集体潜意识中。所以,这样的东西创造出来,因为理解成本很高,所以必死无疑。
我们做品牌,做具体的设计,目的都是为了降低企业营销传播的成本。有趣的是,很多时候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很多时候做出来的设计,不仅不能降低成本,反而在不断地增加成本。比如,在中国,品牌名使用英文名的成本就比使用中文名的成本高,从命名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是小众的生意,没有生意规模。除非这个英文,全中国人都认识,都会看得懂,并且说得出口。比如海底捞的Hi。
六、无法卸载
华杉老师讲道:“非自愿的符号意志力。指超级符号一旦被知觉框架捕捉,就快速接入受众的经验秩序,从而唤醒他的集体潜意识,刺激他的行为反射,井且持续有效。由于是预制件组装,它就跟乐高积木一样,嘣嘣嘣装起来,啪一下就安装到人的脑袋里面去了,它「无法卸载」。”
这个是很有趣的,只有华与华做的符号能达到看了一眼就忘不掉了。受众不是自发主动地记忆,就像练习说奢侈品的英文名字一样,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在说的时候才不会因为发音错误显得很low。
七、大规模播传
华杉老师讲道:“播传就是发动消费者替我们传,是激发消费者的潜意识和本能情绪,乐于分享。华与华做的广告不仅忘不掉,还老有一种冲动,我管这叫“值得回忆,乐于谈论”。总愿意跟人去分享,它就实现了「大规模播传」。”
我妈跟我说,看了匡迪保温杯的广告后,很想买一个保温杯试试第二天到底烫不烫嘴。当我们看了这个广告之后,首先有自己想买的冲动,其次是下次当我听到身边的人说,想买个保温杯的时候,我就会推荐匡迪,因为购买理由很清晰,第二天还烫嘴。这句口号既包含了购买理由,也把消费者传递给其他人的话也说了。
这就是一个超级符号带来的不用花钱买的自来水流量。
华杉老师讲道:“经常有人问我:“你这个超级符号,跟别人讲的视觉符号有什么区别?”这就涉及对符号的理解。符号不是只有视觉符号。如果从感官来讲的话,它有视觉符号、声音符号、嗅觉符号、味觉符号和触觉符号。除了感官符号之外,实际上最大的符号系统是语言,一个成功的口号,就是语言符号的一个超级编码。在蜜雪冰城的案例里,我们还创造性地运用了音乐符号,这也是华与华的强项。”
我在这里理解,超级符号的范畴主要有三类:感官符号、语言符号和音乐符号。这些符号都被成为超级符号。语言符号背后的理论是修辞学,音乐符号背后的理论是叔本华的音乐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