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山娃的蜕变》,讲述了1998年,在私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温州,18岁的文白,一位从没出过远门的山里娃,只是因为有一个梦,受到电视和书的影响,独自一人闯荡温州的一些坎坷经历,让一位懵懂无知的山里孩子最终成为了一名敢想敢做的现代青年。
第八十二章 姐弟因事起纷争 清晨早起把炉生
老师母的弟弟,文白喊叔叔,为了这个早餐店也是非常操心了,除了做早餐外,几乎是样样都插手了。
另外,他也是个权利控,有些事在不经过老师母同意,就自行决定了。
几天下来,老师母看包子的生意不好做,就说要不做点糯米饭,搞点豆浆,她弟弟就让人送米来了,老师母脸色就不好看了,和他拌了几句嘴,那意思是也不说声,就让人送来,毕竟要掏钱的。
她弟弟可不这么认为,既然要做,就不要拖拖拉拉。这有什么好考虑的。
这可能就是两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吧,老师母也不是个没主见的人,自己的店自己做不了主,她肯定不愿意,哪怕是亲弟弟也不成。
为这事,闹得很不愉快,接下来早上弟媳也不来了,弟弟自不用说,干脆不管了,关键是阿婆来的也少了。
文白从老师母和阿婆说话中了解到一点,阿婆说老师母不应该说广江,他回去说,操了心还捞不到好。
广江大概就是叔叔,老师母弟弟的名字。
老师母抱怨起自己妈妈,就知道袒护儿子,让她别管,哪有自己店自己还不能做主的道理。
也不叫阿婆吃饭,之后阿婆来的也就少了,每天就文白、老师母和她读书的女儿,三个人吃饭。
每次老师母都炒三个小菜,有时炒两个,然后蒸一个鸡翅,她们吃菜很省,一餐都只吃一碗饭,文白都是吃两碗饭,每次锅里剩的都是文白收,对吃饭,老师母不说什么,吃菜文白也不好意思多吃,毕竟不是家里,能把饭吃下去就好。
虽然每餐两碗饭,可还是一顿不等一顿,总饿,幸好也不做什么体力活,有的时候熬熬也就过了。
由于早上就文白和老师母两人,包子也就停了,改做糯米饭,文白每天依旧三点起床,把三个炉子都烧着,还要用煤炉烧一锅水,榨豆浆用。
老师母一般四点到,有时四点半,来了就用饭桶蒸糯米饭,米是头天晚上泡着的。豆浆都是老师母带来,加炉子上的热水榨,每次都是一桶,这个是不留的,当天卖不完,就倒掉,大概是成本低吧,毕竟一大半都是水。
糯米饭卖不完还留在第二天,油条都在5点的样子送来。后来有人上门推销包子,老师母也每天拿一点,虽然赚的不多,但比自己做轻松多了,包子还漂亮,同时早餐也多个品种。
早上还有人来问要不要牛奶,老师母拒绝了,她说要了牛奶,豆浆就卖不动了,干脆不要。
这个理念也对,文白也曾问老师母怎么不烧点稀饭,那个简单,利润也高啊,可老师母不赞同,说稀饭和豆浆没什么区别,也许温州人的饮食习惯不同于其他地方。
文白自从学会生煤炉后,就替老师母减轻了不少压力,现如今虽然包子不做了,但也没人来帮忙了,每天早上该准备的东西还是要准备。
除了糯米饭、豆浆外,还有糯米饭的浇头,下面条的菜等,比如大排面里面的大排,片儿川里的小炒,还有鸡蛋面里的煎蛋等等都得提前准备好,客人来了就可以节省时间。
凡事烧的东西都是老师母一人完成,文白就做些杂事,比如,洗菜、洗碗、收拾桌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