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哪里像你这样又要这个又要那个了?”
“你怎么就不能像他们一样胆子大一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呢?”
这样的话您熟悉吗?如不是出自您口,想必也听说过不少。如今,除了有缺陷的孩子需要改正之外,诸如以上两类孩子好像更为大家认可,是我们眼中所谓的“好孩子“?第一类就是那些听话乖巧,行为不主动,不违背家长意志的,被其他孩子当成学习榜样的孩子。而第二类就是那些吵吵闹闹、想象力丰富,看起来比其他孩子出众的孩子。
但真的是这样吗?您有想过这样的“好孩子”其实是“不正常”的吗?
首先,我们来说第一类孩子。从昨天的分享中,大家已经知道了父母无意识中的“禁令”会成为暗示给孩子带来影响。现实是,不仅是那些“禁令”,即使是周围环境的感官对象,只要它们是吸引孩子的,都会对孩子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暗示。而孩子对这样的暗示又是具有敏感性的,稍微不注意,就会成为牺牲品。而这类“好孩子”其实就是受外界太多暗示,被剥夺意志的一类。
比如,我们都知道孩子天生喜爱周围的环境,特容易被成人的行为所吸引,并乐于模仿我们的行为。但如果我们这时不注意调整自己的行为节奏,不注意鼓励和教导孩子,就会让他们看不清所有细节,从而被迫接受了我们的意志。
拥有他人意志的孩子,是很难产生举止得当的行为的。因为,这种外部的影响并不能为孩子的行动提供有条理的指引。当一个孩子不得不靠别人的意志活动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人格分裂了,不再“正常”了。
然后,我们来说第二类。这类大家也很熟悉了,因为前几天所分享的“神游”说的正是这类孩子。如果您还不清楚,可以找来《你今天“神游”了吗?和它说“拜拜”的结果那叫一个了得!》这篇再回看一下。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既然我们眼中的“好孩子”都不再“正常”,您肯定特想知道了什么才是“正常”孩子。
一百多年前,莱文教授做的一个电影记录,很好的区分了有缺陷的孩子和正常孩子。这里,我给大家简单描述下这个电影。电影中,两组孩子被邀请一前一后走进教室。教室里面摆放着一张大桌子,桌上放满了不同的物品,包括一些教具。
第一组孩子走进去,他们显得很快乐,因为他们拥有这么多的东西。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拿起一样开始玩,但没玩一会,就改成了别的东西。就这样,反反复复,他们玩完这个又玩那个。
第二组孩子呢,则完全不一样。他们进入教室后,慢慢地环顾起四周。而且并没有动那些物品,没有踊跃,只是聚在他们周围。
哪一组孩子是“正常”的呢?想必您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对,就是那些以一种和平而安静的方式到处走动的孩子。这样的结果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的,因为它和我们以前认为的完全不一样。但事实就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再仔细观察电影中第二组孩子,就会发现他们长时间不动,沉思着注意某件东西。这就表明他们已经能够在理性的指导下四处活动了,他们不仅能够对感官刺激做出反应,而且能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而对一个人来说,有能力用一种审慎和沉思的方式活动,实际上就是正常的。这是内心自律、外在有序的表现。
从这里不难得出,集中注意力对孩子异常关键,因为其就是区分“正常”与“不正常”孩子的标志。但如何才是注意力集中?我们又该如何分辨呢?因这一内容过多,今天就不再展开了,以后再来分享吧。
总之,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先回答了标题中大家心中的这个问题。希望我们在看孩子时,真的把眼睛擦亮了,可不能再认为“好孩子”的样子就是“正常”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