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改变教育观念。一个孩子最高级的教育莫过于自我教育。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接班人。孩子们从小就必须初步形成是非,善恶,美丑的基本判断。有同情心,同理心,能换位思考,眼中有众生,心里有乾坤。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的教育,人与机器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情感,有向上,向善的信念。作为家长需要经常追问自己: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将会引领我们的教育。
第一,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是前提。
习惯被作业压着的孩子忽然被放手,她本来是满怀窃喜的,可能她自己对课余时间也会有自己的安排,是否会选择做自己很久没时间做的手工,构思一幅图画,或者看一本故事书,甚至看手机,玩游戏……总之,她一定会将自己的空闲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如果作为家长为了缓解对孩子课业的焦虑,必须和孩子商量好,如何占用属于她的自由时间?对于孩子来说,她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但是她并不懂如何规划时间,合理利用时间,不浪费时间,做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事儿。所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之下,教育者有义务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好时间,帮助孩子获得有益的成长,放心让孩子们多元化的处理自己的课外时间。
第二,让孩子养成提前预习知识,梳理知识的习惯。
孩子如果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井然有序的印象,那么她上课时就会比较明了自己对于知识难易程度的掌握,对于自己比较吃力的知识点,她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提高课堂效率。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多做重复的无用功来巩固知识,这样就可以相对匹配老师减负的政策。
第三,丰富孩子的文化生活
1.劳动光荣意识培养。
通过劳动,我们才能真正感同身受父母劳动的辛苦,从而衍生体恤父母的心,不再肆无忌惮地要求父母做这干那。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亲身的劳动经历,光凭大人或老师干巴巴的教育劳动多么的辛苦,伟大,孩子们心里是无法建立这种细腻的感恩的情感的。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劳动可以让人们从最基本的技能掌握中产生创造的智力因素。而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劳动深入到人的精神生活中去。孩子们拥有了必备的生活技能后,战胜生活挫折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提高。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物质的满足,劳动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让大脑和身体达成某种意义上的和谐促进。
如果孩子能专注于一门运动项目进行长期的练习,对于孩子意志力的培养会潜移默化。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工作与生活,首先是能提高人的体力,体力又能提高人认知外界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能提高人的智力水平。体力与智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要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必须保证有充沛的精力,而充沛的精力来源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来源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3.保证孩子们缺失的睡眠。
低年级的孩子最好九点半前进入梦乡,在生长激素分泌旺盛的十点到凌晨一点左右,孩子可以进入深度睡眠。保证长脑子,长身体。早晨六点半到七点左右起床。每晚保证睡眠时间九个半小时左右。长期坚持,孩子的注意力问题,上课分心走神的问题,写作业磨蹭的问题好像也在悄然发生细微的改变。因为孩子的供脑细胞工作的细胞,可以保证孩子不是疲劳使用,孩子的精神状态会比睡眠不足的孩子的状态要好很多。
4.重视孩子阅读和走出家门。
一定要重视阅读,阅读对于儿童来说太重要了,孩子之所以对现在所掌握的知识表现出吃力,就是因为他们读得书太少,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布置死板的抄写作业让孩子提高,那是不可能的,越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其实越欠缺大量阅读。所以,有效减少书面作业的量而加大阅读量,也是孩子们解决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还有就是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只有将书本知识与大自然结合起来,书本知识才能活起来。所以,让孩子在每一个节气走近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去跟着课本发现大自然奥秘,不失为一种好的完成作业的途径。
三、重视孩子的偏好教育
每个孩子的在校表现,或者他们的偏好是不一样的,老师和家长要充分沟通,鼓励孩子在小学低段多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的自信心培养起来了,孩子学什么都会有模有样。 现在的孩子从来不缺乏关注,家里所有人都围着他们转,他们是全家人的焦点,但是孩子们好像过得也并不开心。或许正因为太多的目光关注和无处遁形,让孩子们很难找到真正的“自己”。他们的喜好,他们的言行,他们的长处短处,他们的喜怒哀乐……人们过度的在物质生活中宠爱他们,而在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去约束他们,让他们自己无所适从,对自己失去了判断。教育孩子时,基于我们认识到关于自卑与超越的关系。因此,我们更要加强对孩子的扬长教育,而不是避短教育。所谓扬长教育,就是在孩子超越别人的方面去鼓励他,让他得到充分的自信,从而获得肯定,延伸这种自信到孩子需要面对的方方面面,以充分的自我认知和自信让自己在其他方面获得长足进步。而补短教育则恰恰相反,在不断否定中让孩子艰难成长。孩子因此在不断受挫中逐渐失去了信心,从而陷入真正的自卑情结,不能自拔。杨振宁教授也曾说过:“教育就是发现偏好,培养偏好,幸运的话就把偏好变成饭碗。”过去,我们认为各个学科全面发展是天经地义的,现在,因为社会的进步,人们不需要向外,向上攀爬社会阶梯了,所以,向内,去发掘自己的个性优势,把自己的偏好发掘出来,然后转化成高出他人的个人优势,社会也会越来越精彩纷呈。
总之,老师和家长作为教育者,要能看清双减政策积极的一面,要想到适合自己孩子或者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们真正拥有快乐的童年的回忆,而这段回忆不伴随一大堆作业的压力,更没有很多负面的评价,让孩子们可以轻装上阵,全力以赴为未来加油!孩子的童年是多么的娇嫩,童年的时光多么的宝贵。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长才是我对她最长情地告白!作为双减的受益人---孩子,他们是乐在其中的,或许在电影效应的学习压力下,孩子们缺失童年的时间和快乐太久了。既然孩子拍双手欢迎双减,我们只有尽力配合孩子,让孩子重拾童年时光。
发表于新网师的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