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到到“养不教,父之过”,我总会想起这样一个故事,已经不记得具体是在哪看的了,只依稀记得似乎就是三字经里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孩,他的母亲非常溺爱他,无论他做什么都夸奖他,有一次,他偷了别人的东西回家,他母亲不仅不责怪他,还夸奖他干的好。于是,受到鼓励的小孩开始变本加厉,不断的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从一开始的小偷小摸,到后来的恶迹昭著,他闯下的祸越来越大,但母亲每次都不断的鼓励夸奖他,从来没有说过一句重话。
只到有一天,他终于被官府抓住,要判死刑,临死前,他请求县令见他母亲最后一面,县令答应了。
当他们母子见了面,母亲悲痛异常地抱着儿子嚎啕大哭。谁知道,他竟狠狠的一口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不甘的说道:“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别人总是用这个故事来诠释“养不教,父之过”,教育人们要好好地教育子女,否则就会变成像故事中的母子这样的悲剧。但我想,也许其他的孩子都可以用这个道理来说,唯独故事里的母子,哪怕他母亲好好的管教他,他或许也未必就比现在的结局要好。
他也许会怨恨母亲的管教,生起逆反心理,做更多的错事;他也许会不耐母亲管教,离家出走,独留母亲后悔一辈子;更有甚者,他也许会因为母亲的管教而厌烦杀死她。若是故事中的儿子是因逆反心理而屡犯大错,直至被判死刑,说不定遭受代价时候又会怨恨母亲的管教让他起了逆反心理,闯下弥天大祸。
乌鸦站在煤堆上看不见自己黑,看得见别人黑,自私的人永远只看得到别人的错误。我根本看不到儿子的悔意和愧疚,他只是怕死罢了,即便是在临死前,他也没有任何的反省,只是在怪罪别人没有教好他。
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故事中的儿子,哪怕在临死前,仍然只是在责怪自己的母亲,认为自己的死全是母亲的错,用冰冷的语言狠狠的一刀插在他母亲的心口。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怕是会成为他母亲余生的梦魇,不仅要承受丧子之痛,还要忍受害死儿子的愧疚的折磨。
他不曾想过他母亲有多么爱她,虽然爱的方式也许并不正确,他也不曾想过他母亲对他有多好,更没有担心过他死后他母亲要怎样生活。他也不曾想过他做这些事完全是他自己的选择,无论周围有多少因素影响,路终究是他自己选的,没人强迫,也没人推动。
他只想到是因为他母亲的放纵才让他落到这步田地,他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只想着报复这个所谓的害他被判死刑的可怜又可悲的母亲,狠狠的咬下母亲的血肉,用一句话将母亲打入愧疚的苦海 ,将母亲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成为教育孩子的反面案例,遗臭万年。
难道他会不知道杀人是要偿命这个古时的法律定理吗?难道他会不知道他做的事是错的吗?难道是别人逼着他犯错的吗?他沦落到这种结局固然有他母亲的责任,但他自己难道就没一点错了吗,又不是小孩子,自己选的路自然要自己承担后果,明知这么做的后果,还是选了这条路,现在要承担后果,难道还要全怪母亲推他上这条路?
这对母子,当真是可悲又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