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经常把自己的精神状态交给外界来左右。比如我今天心情不好,都是因为XX惹我生气;再比如我今天做了这件事,A到底是怎么看我的?脑子里经常想这类的事情,心情不能平复,就会紧张焦虑,失眠抑郁……
表面上看,是外界的「因」导致了状态的「果」,实际上这类因果之间,缺少了一个最重要的中间项,那就是「我自己是怎样思考这件事的」。从「接受信息刺激」,到「自己的思考方式」,再到「精神状态的输出」,这才是一个完整的链路。
吵架,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摩擦。吵架时,感性的力量强于理性,这种精神状态的流露,最容易推导出「一个人的思考方式」。
如果从心理的角度看,因为A的行为伤害了我的自恋,A没按照我习惯的方式处理这件事,A就是让我不舒服的坏蛋,我就要用我的自恋暴怒来惩罚A。
你看,这种脑回路是不是挺清奇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处理方式,比如挤牙膏,有人喜欢从底部挤,也有人喜欢从中间挤。挤牙膏虽然是小事,但就是有人会因为这些无聊的鸡毛蒜皮吵架。即便是大事,这种思考的运行机制也是一样的。
别人怎么做,那是别人的事,我怎么思考,这是我自己的事。无论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我的感性仍然会带着我的情绪走,但这时我残存的理性会让我多想一步,这些当事人做这些事,背后的思考机制是怎样的?我即将表达出来的情绪状态,能不能达到我的目的?
当你练习的次数多了,你发现自己曾经看不惯的事,现如今能够看惯了,你不仅理解了对方,你的目的也在这份理解中达成了,这就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这时的你,就能深刻理解《甄嬛传》里甄嬛跟华妃的那段对话:“容不容的下是娘娘的气度,能不能让娘娘容下是嫔妾的本事。”
社会的变化太快了,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就是「沧海一粟」。所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样的比喻真的是太乐观了。
想让自己舒心,首先就是要承认自己对外界很多正在发生的事情,是无能为力的。其次,要认识到自己习惯的思考方式是可以训练并转变的。最后,你输出的行为想法,才能达到你的目的。
否则,跟外界的对抗就会成为不舒心的源头,所有的不舒心在关系的表达上,表现为「都是你的错」。错,其实也不要紧,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心情也不好,非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难道这不是一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自恋」吗?
所以,放下改变别人的屠刀,就能立地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