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解读与补充》(34)
《存在是由什么构成的?》
存在是由什么构成?科学会立即做出明确的回答,存在是由物质的内在运动和事物间的外在运动构成。物质由什么构成?物质由分子、原子、粒子……的运动构成。这样的回答让人不满,有答非所问的感觉。人们问存在由什么构成?不是问存在的物理结构,是在问存在的组成成分。存在是一切事物的综合体现,事物为什么要体现?事物体现的是什么?按物理原理,事物体现的是分子的结构、粒子的运动、能量的转移、波粒的变幻……等等,但我们感知到的却是:天空的湛蓝、河水的清沏、石头的坚硬、泥土的松软……等等等等。空气、水、泥土、食物是由分子、粒子等构成,但对于我们还是些基本粒子吗?不是,存在的多样事物对于我们呈现出多种多样、复杂无比的属性,物质的不同属性的存在,这才是我们想了解的问题所在。
首先,存在为什么要呈现?“现”就是被我们感知及把握。事物呈现给我们的是什么?是它的属性。物质本质上就是有序的粒子结构,但这些相同的粒子经过组合以后却呈现出不同的属性。是谁在决定它们的属性区别?一粒砂子和一滴水的基本粒子都是一样的,是谁让它们表达出完全不同的形态?其实不难思考,砂子和水的形态是谁观测鉴定的?是人,是我们以我们感知的不同来鉴别出两者的区别,如果不经过我们的感知介入,砂子还是砂子,水还是水吗?如果放弃我们的感知概念,用另一种概念来分辨它们,它们只是两种不同结构的粒子组合,而这不同的组合有什么意义?它们的意义必须通过我们的感知来实现。我们感知后的不同组合成为不同属性的物质——砂子和水,它们的意义和价值这才体现出来。那些没有感知属性的各种各样的粒子组合有意义吗?不通过属性的表达,粒子群的意义与价值在哪里?物质必须有感知属性,即拥有时空、质量、形态……等等感知性质的属性才称其为物质,那些散乱的、游离的粒子有物质的特性吗?那些被人分解到什么也没有的能量状态有什么属性?看来,物质之所以是物质是它们具有被感知的性质,更有感知赋予的属性特征。
说存在由物质的最小单位——粒子构成显然不够准确,存在的粒子有序地构成进了一步,不过,是谁使无序的粒子有序起来?我们除了找到感知运动的因素,我们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因素,因为这种有序是适应于感知的需要,正是感知赋予了物质不同的属性。地球上的生物以感知最基本最初级的能力赋予了事物最简单的属性,但人类不同,人类不断进化提高的感知力赋予了事物更复杂更高级的属性表达。万事万物在经过人类的概念性的感知过后,变得更具体、更多面、内容与价值更丰富,即更具有自身属性的标识。可以说,人类世界的构成,是事物属性展现得最充分的存在。在世界上所有生物的感知存在中,人类世界的广度与深度远超其他生物,其感知量级不可同日而语。
在感知论中,存在由什么构成已经逐渐清晰起来,存在是由人的感知特性介入到感知运动中形成的事物构成。这丝毫也不费解,就是说存在是由人的感知特性左右了物质和物质间的运动与变化而构成。感知特性不是谁的主观意识,是人类的感知共性导致了存在的存在,是我们自己导致了存在如此存在。这存在中不仅有物质的成分,更有人的成分。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的存在观念有根本性的错误,就是我们忽视了人的成分。
存在必须有人的因素构成还是我们定义的“客观存在”吗?整个物理学中没有人的因素还是科学的吗?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空质中没有我们自己的因素还是正确的吗?我们人还是渺小的不值一提的吗?伟大的自然界没有人能成立吗?我们一味地认识自然物质,不注意认识自己是正常的吗?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应该的吗?人类不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还能继续将文明进行下去吗?我们就是存在本身,这是人类应当树立而尚未树立的观念,我们数十亿人还能这样继续糊凃下去吗?
注:本文节选自:京东、淘宝电子书:《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