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案例:杨小跳一直工作的都有声有色,前天忽然提出要离职。原因是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平衡不了工作和家庭。
她的案例特别典型,我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杨小跳遇到的问题是,小孩子上兴趣班总是半途而废,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女儿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从幼儿园开始就报过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没有一样能坚持超过一年。就先说钢琴吧,最开始是女儿在琴行看到别的小朋友弹得很有意思,吵着闹着也要去学的,后来好不容易确定报名学习,没到半年,就说不喜欢了,在家不练,去上课也是各种磨蹭。换别的兴趣班,也是这样,学画画说没意思,学舞蹈说压腿疼,这样换了 5,6 个,杨小跳开始焦虑了,这孩子好像没什么毅力,这样下去可不行呀,她想尽办法,对女儿各种威逼利诱,可是最后女儿还是老样子,学什么都半途而废,这让她很是苦恼,。
然后她自己就去做了很多研究,看了很多文章,想说怎么办?那很多育儿的文章都说,孩子的兴趣都是靠父母培养出来的吗?说到底不是孩子不够坚持,是父母不够坚持呀!
杨小跳一看更内疚了,因为工作忙,她的确没有严格督促孩子练习,她觉得也难怪孩子学不好了,都怪自己没有做到,左思右想,就找我来辞职了。
当然,最后问题当然是解决了,现在我就来跟大家分享,我们用了什么办法。
作为爸爸妈妈的我们,压力的确很大。每篇文章都在说,孩子的兴趣班学不好都是因为父母不能坚持,父母陪伴不够,鼓励不够等等。以至于我们越去找原因越自责,也许是我 这里做得不够,也许是我 那里做得不好,我 到底还能做什么呢?
但是,你发现没有,来来回回,解决问题出发点都是一个字:我 。好像我们才是决定孩子能否坚持兴趣的那个人,那请问,孩子自己的想法和兴趣去哪儿了呢?
这才是关键啊,所以,我们的方法叫做:让孩子重新成为兴趣的主人。
孩子之所以对兴趣班没有责任心,说放弃就放弃,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自己兴趣的“权利和责任感”,也就是失去了自主性,没有自主性,也就没有办法维持乐趣。
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来看一个逻辑问题:如果真的是孩子的“兴趣”,那就根本不需要坚持,它原本就在那儿。父母希望孩子能“坚持”自己的兴趣,这是根本的逻辑错误。说明父母把兴趣变成了任务。
如果你观察过孩子就会发现,他们天然对这个世界就有兴趣,摸到一支笔就会想去画一画,拿到一张纸就会想撕一撕,他们原本就有非常多的好奇心,你想让 TA 停下来不做都不行。那爸爸妈妈会问了,我们孩子的确刚开始对上兴趣班很兴奋的,那为什么 TA 最后还是说要放弃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来给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中的著名案例:就是说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 25 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 15 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孩子们心想 15 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 5 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 5 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陪他玩了!
在这个故事中,刚开始孩子们玩耍是自己天然的乐趣 ,可后来兴趣变成了赚钱的任务 后,孩子就不想再做了。
我再来说个近点的例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有些朋友呢,没事都爱玩玩手机游戏,什么跳一跳啊,天天爱消除啊,玩得不亦乐乎的。但假设我跑去跟对方说,“你每天必须玩游戏 3 小时,并且输赢率必须达到 90%,如果没达到要写一份详细的攻略,我还会把帮你挑出攻略中的标点符号错误”,然后没事还会去催她,督促她,给她提新的要求,她会是什么反应嗯?轻则坚持几天开始抗拒,重则当场跟我翻脸,啊呀,你干嘛啊,本来玩游戏挺高兴的,你这么一搅和根本没心情玩了。
就是我开头说的,他失去了自主性,就失去了乐趣。
同理,我们再来看看兴趣班的情况,为了让孩子坚持,许多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呢?就说杨小跳吧,我问她你都做了什么,让女儿坚持上兴趣班?
她给我还原了为了让女儿坚持,她会做的几个动作:
1、每次报名前都会先和女儿来个约定:“你自己选的兴趣班,一定要坚持好好学哦”;
2、她非常负责任的要求女儿每天练琴 30 分钟;
3、当女儿不能坚持的时候,她给女儿擦汗,说“嘿,宝贝,辛苦了,加油哦,你一定可以的”;4、如果发现女儿实在不耐烦呢,她还会用零食或其他物质来鼓励,甚至还用隔壁家的小朋友贝贝做为正面案例,你只要坚持了也可以像贝贝那样弹的好;
5、暑期她还会帮女儿报名考级,希望竞争能让女儿更有成就感。
听完杨小跳说的,我哭笑不得,跟她说,“你真是负责的妈妈耶,但是,如果你想毁掉孩子的兴趣,就请继续坚持这么做吧“,
杨小跳愣了半天。我跟她解释,我说你发现了吗,你是怎么不知不觉中把兴趣班从孩子自己要做的事情,变成了一项任务,这个任务名称叫做,满足妈妈的期待。她在配合你完成任务,她在为你而上兴趣班。
杨小跳就说,那我有期待有错吗?我让孩子养成坚持的品格,希望孩子有所成就有错吗?有期待原本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这份期待被用来干预孩子的兴趣,就会让孩子的兴趣变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孩子自己的内在动力也就会大大减弱,最后也就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啦。
这是其一。
其二呢,还有一种孩子上兴趣班是坚持不了的,那就是孩子自己对这个兴趣班根本就没有兴趣。很多爸爸妈妈认为自家孩子好像除了吃和玩没有别的兴趣,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画画,学乐器,心里想着总得让孩子报一样吧。最后报名的往往是父母认为好的,有用的兴趣班,孩子就这样完全被动的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姿态开始学了,这个情况下,孩子去上兴趣班从一开始就完全是为了满足父母,自然也就难以坚持了。
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啊,我很想学画画,但是我妈觉得画画很枯燥的,还是学小提琴吧,女孩子提琴,多优雅。
结果,学琴的日子,我简直就是在咬牙坚持。
然后我妈妈呢,她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花了钱报名,花了时间忙接送、还忙着来监督我,
是这些付出的背后却有“一定要坚持哦”“每天要练习哦”等等等等的附加条件,不知不觉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关系:孩子对着兴趣班的学习磨磨蹭蹭,讨价还价,而父母威逼利诱请孩子多练习一点,兴趣班仅仅是为了满足大人的需求,父母无形中成为孩子兴趣班的隐形主人,也就成了孩子不想继续的一个潜在原因。
四、方法论
那,既然我们把孩子不能坚持的原因都搞清楚了,接下来就要具体来看看怎么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把选择兴趣班的权利还给孩子,并且让他们成为兴趣班的主人吧。
首先 ,我们要准备好一定的时间和金钱。
每周确定 1-3 段时间,每段时间大概两个小时,定义为兴趣班时段。每年划分一部分预算,以不给家庭增添太大的经济负担为宜,定义为孩子的兴趣班预算。
这是时间和金钱。
其次 ,充分利用”兴趣班"时间,找到兴趣。
什么意思呢,这段时间不能让孩子用于学习,也不能玩耍,只能用于“兴趣爱好”。在孩子不确定自己的兴趣之前,就利用这段时间上试听课,或者好好想一想,与父母讨论,找到自己的兴趣。请注意哦,这段时间不能干别的事。发呆可以,但是不能看电视玩游戏什么的,毕竟人都有好逸恶劳的那个部分,看电视和玩游戏太轻松了,这样的话,孩子当然就不会想去上任何兴趣班,这是我们很多家长不能接受的。
可是,我要提醒一下大家的是,这个时间段不是为了惩罚孩子,爸爸妈妈要保持一种合作的姿态,留出一些时间,用耐心,陪伴,观察,帮助 TA 找到适合的兴趣班,有的家长甚至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之前忽视的一些孩子的兴趣,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去看,去听。
最后 ,要让孩子自己算账。
当孩子找到兴趣之后,让 TA 利用兴趣班预算报名。一次买多少课时由孩子决定,课时费,器材,一切相应费用,都从兴趣班预算里扣,孩子正好还可以锻炼下数学能力。
而现在的兴趣班还为了营销,都会有一些阶梯式的费用,比如报名 30 节比报名 10 节要划算的多,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孩子商量怎么报比较划算,制定出一些解决方案,对于小一些的孩子,如果数学能力不够,家长可以制作金钱花费进度条来给孩子演示,我相信在这个方面很多爸爸妈妈们可以想到更多实用的方法。
这里只有一个原则,就是要让孩子充分参与,只有让她充分的参与,才能有充分的感受,有充分的自主权。
那除了这些方法之外呢,我还要给大家说说这个方法的三个要点,也很关键。
第 1 点,允许孩子一定程度上的半途而废。为什么这么说呢,确定自己的真正兴趣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大人有的时候都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何况是孩子呢。所以,偶尔的三心二意,虎头蛇尾,对于孩子来说是好事,允许孩子去试错几次,毕竟没有比较,也不知道什么真正的喜欢,总比一直死磕要好,对不对?
当然,我知道有些家长会有些担心,自己这样会不会“过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那没有家长的鞭策下,孩子“三分钟”热度消退了或者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放弃了怎么办?毕竟一直以来的观念里,孩子的成就中一定有父母推动的功劳,著名钢琴家朗朗的自传不就说吗多亏了他有个严格的“虎爸”吗?
是,有一定道理,所以在这里我们要做一个重要补充,让孩子做兴趣的主人这个方法,并不是说爸爸妈妈就可以完全放手不管不陪了,而是从原来的父母是孩子坚持兴趣的第一责任人,变成孩子兴趣班的配角。我们都知道,每项学习的过程中,孩子都可能会遇到中途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的功能并不是着急的去给孩子做一个“坚持”还是“放弃”的选择题,而是需要花一些耐心和时间,去陪伴、去感受、去理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难处,舍得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这个过程的痛苦。
比如说如果孩子不肯去上舞蹈课了,问问 TA 最不喜欢舞蹈课的什么环节,如果 TA 感觉练琴太枯燥,试试看能不能把练习变成更有意思的游戏。爸爸妈妈只要能做到倾听孩子,相信孩子,孩子就能做出最适合的选择,而且他们会为此而负责。
而且,即使退出之后,原则上孩子不能立刻报名其它兴趣班,请 TA 用 2-3 周左右的时间,在兴趣班时段内充分思考,确认自己找到新的兴趣之后再报。无论如何,都要记住,爸爸妈妈要做的,是把主人的位置还给孩子。我们只是孩子兴趣班过程中的一个配角,这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学会取舍,并且在选择之后能够做到珍惜,并且坚持。
第 2 点,一旦本年度的兴趣班预算用完,这一年中孩子将不能再报名参加新的兴趣班哦。这一点要跟小朋友明确,在这段忽然空出来的时间里,没有兴趣班可上,不能学习,也不能玩耍,想想,那得多闷啊!要知道,兴趣的本质是为了让人生增添趣味,面对无聊的时间,每个孩子都有发展兴趣的动力。不是为了满足父母,而是丰富自己的生活。
这里要注意哦,不能玩耍的意思,是为了避免有的孩子会觉得“如果不上兴趣班,我就可以用多出来的这段时间打游戏了”,这样的话他们当然就很难允许自己喜欢兴趣班。当然,哪些部分算是玩耍,这个根据每个家长自己判断,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面对“兴趣”和“玩乐”多少都有存在一条分界线。
比如我觉得,如果我儿子小核桃不上兴趣班,只是赖在家里只是看 iPad,那就是我不允许的玩耍,那如果他利用这个时间自己画画或者听歌,这就不算玩耍,是一个自己为自己负责的选择。——如果他坚持如此,我就可以支持,因为这就是“兴趣”最本真的状态。
第 3 点,父母有义务在孩子做出经济决定时,进行督导和协管。例如,妈妈对孩子说:“你确定要连报 30 节美术课吗?那就等于你把今年的预算全都用到美术课上了,会不会有点冒险?假如有一天你不想上了,你今年就上不了其它课了!”
孩子说:“对哦,那要不我先报 10 个课时吧?”, 也有的孩子也可能笃定的说:“对啊,我就想要好好学美术,报得多还可以省钱,给我玩别的”,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你会发现不管哪种回答,你都会发现,在预算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孩子就是会慎重的考虑,不会随意的调换和放弃兴趣,也就可以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兴趣负责。这种责任感会让他们在报名和退班时更加慎重,但如果直接从妈妈的角度对孩子提要求说:“我给你报名了,你要记得自己说过要好好学哦,你一定要坚持陪。”这时候的兴趣班,就真让人没什么兴趣了。这时候,孩子很有可能萌生出“学什么都行,反正我一退出,我妈就会送我上新的兴趣班”。这种依赖性的念头。
这就是我们帮助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让孩子成为兴趣的主人的方法的全过程。通过这个方法,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重新拥有对兴趣班的自主权,当 TA 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坚持”这件事情也就变得顺理成章,而不再需要你费时费力费心的去盯着了。
那,最后,我再来给大家简单的总结一下,要解决兴趣班总是半途而废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看兴趣班是不是孩子真正的“兴趣”,如果是,那就根本不需要坚持,它原本就在那儿,家长只要管住嘴,管住手,不要成为孩子兴趣班的主人,而是要让孩子重新成为兴趣的主人。而如果孩子对现有兴趣班没有兴趣,也没有关系,依然需要让 TA 成为主人,在允许一定程度上的半途而废的情况下,陪伴 TA 找到一个符合心意的兴趣班。
并且,你会发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学会如何取舍,承担起自己相应的责任,虽然看上去要花比较长的时间,可是却能培养孩子拥有这些面向未来的品质,何乐而不为呢?
我前几天看了一本书, 是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一本书叫做《发现心流》,他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感受到心流,是日常生活中最优美的体验,能提高人的幸福感。
我们做爸妈的,最大的心愿,恐怕就是希望孩子幸福吧。那我们要做的,就要保护他们的心流时刻,把兴趣交还给孩子自己手上。
反思,我的孩子也上过了书法班,舞蹈班,钢琴班和美术班。其中美术课坚持的时间最长,一直到上到了小学六年级。现在她上初二,又继续学美术,现在学美术对于她来说就是享受,如果你不让他学,她反而不愿意。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他其实也想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的,我们家长就是要想办法引导他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毕竟每个人从心底深度处都想变成一个值得别人肯定的人,有长处的人。而不是一无是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