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我家族至今仍然保存一纸清初的合约,乾隆九年的合约。乾隆九年,即公元一七四四年,到二〇一八年已经跨过了二百七十四年的历史了。如今,这纸合约墨迹依旧乌黑发亮,每个字字形都仍然清晰可认。纸张底色为浅黄色,纸张完好无损。字体是工整的小楷字,字距合理,排列整齐,可见当时书写者认真规范,循规蹈矩,极其负责任的严肃态度。
乾隆九年的墓地价值六升米。面积不会少于一百平方米(当时没有写明具体的面积),而且属于永久性的。当时的物价水平可见一斑。参照我房祧房谱,我布厝崙肇基始祖端荣公,生于一六四四年,卒于一七二八年。其后十六年,于一七四四年(即乾隆九年),端荣公的第四子,我本人的第七代四叔公黄绕使,为端荣公谋求永久墓地而与傅方升签订了上述这份合约。
合约详细记载了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及其圆满解决的结果。墓地的地点,东西四至,明确清楚。除了双方当事人之外,还有四个公亲见证人。是一份十分难得的保存完好的清初墓地的原始确权证据。
我查阅房谱,比及乾隆九年,端荣公的长子,次子,三子尽皆去世了,端荣公的五个儿子当中,仅存四子和五子,因此,合约由时年五十四岁的四子黄绕使签订。比对房谱,得知,良田内端荣公的墓地不是凶葬,而是吉葬,即骸骨葬。小时候,每到清明节,父亲就会组织同一房祧的亲人去良田内扫墓。小孩子只是觉得好玩,不知就里,长大后看了族谱,才知道其历史渊源。
黄绕使的后裔现在居住在台湾。从房谱的记载推论,黄绕使是我本人的第七代的四叔公,绕使的后裔于一八〇〇前后分批分几次迁居台湾鹿港,到一八三六年,最后一批迁居台湾。据长辈回忆,至解放前,往返于台湾大陆的客商,还能问询到他们的情况。解放至今有七十年左右的时间,杳无音讯。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带着族谱去台湾寻亲,也可以把这张合约的复印件带上作为佐证。
我房祧祖辈伯叔亲人,用心良苦,一张墓地合约尚能世代相传,二百七十四年几经改朝换代,至今完好无损,传家宝似的传承下来。可见家族房祧先辈的宗族意识和责任心有多强烈。“常因流水思今日,每托清风怀古人”。每当想起家族的历史,吾辈对于先贤的祖德宗功都表达了深深的敬佩情意。
这纸合约,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传承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保存好,毫发无损地把它继续传承下去。每一代人,一般情况,在族谱中只有短短的五行字:第一行字,是第几代,谁的儿子;第二行字,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出生;第三行字,配偶是谁,姓什么,哪里人;第四行字,卒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享年几岁,葬何处;第五行字,儿女情况,儿子几个,名字,女儿几个,名字,分别嫁何处某人。当然,不一定每个人都是五行字,但是必须包含这五方面内容。只有在家族传承中起重大作用的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有机会立下个人的自传或者后代子孙为他立下传记。每个人在家族中都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人活着,上要对得起列祖列宗,下要无愧于后代子孙。家族靠的是这种信念才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
这纸合约, 纸张到了二百多年的今天已经日渐氧化变质老旧了,还能保存多久,不得而知。如何继续保存,有待请教文物保护之方家。只有保存下去,后代子孙,才能从实证中知道家族曾经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这张合约是用闽南方言写的,我们这代人,还能准确地理解他所表达的意思。可见,二百多年来,闽南方言方言本义的变化不大。换言之,二百七十四年前,先辈说的话,我们至今还听得懂。清初先辈说的话,言犹在耳。
“沾祖泽,怀宗德。树宏志,振家声”在这纸合约面前,作为后裔子孙的我,木本水源之思每每萦绕于怀,于我心常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