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寒假!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寒假学习共生体研究》读后感之二——读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节有感
随着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逐级加重,惯例的走亲访友的寒假生活也被打破了,更多的是宅在家以及“互联网+”的线上学习和沟通生活,大段大段的阅读时间为枯燥的假期生活增色不少,也让我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以往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方式、收获、改进措施等。
这两天阅读了第一章节的第二节——寒假学习共生体的建设和第三节——2019“你好,寒假!”项目的研究特性两节内容。每一次阅读专业书籍的过程中,习惯性地会从关键词、文章结构入手,即便有许多生涩难懂的地方,经过多次反复的阅读,会慢慢地加以理解并联系自己所做的实践,再进行综合性的思考。虽然和很多专家教授相比,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可能还处于低阶阶段,但对于自己论文的撰写、研究方式的再学习、文本框架的建构、文本内容的反复斟酌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接下来,我还是从文本结构、文本内涵、自我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一些记录。
一、可借鉴的文本结构
在构思一篇文章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整体的文本框架,需要对文章的核心内容、关键词等有整体性的把握。例如第二节和第三节文本的结构,我将它们进行以下整理:
第二节文本结构:
一、共学互学、多学共进:学习型社会的主题观
(一)关注“人”“人”,更突出“人与人”
(二)关注“可学”,更关注“在学”
(三)关注“多学共进”,更注重“质的提升”
二、寒假学习共生体:学习型社会的时空观
(一)回归学生、家长、教师的生活世界
(二)以寒假为“单元”而延展、连续
(三)“互联网+”促成时空的再开放与新积聚
三、多力驱动、多环交融: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观
(一)尊重“多力”的存在
(二)在“多力驱动”中实现“多环交融”
(三)在“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研究”保障下持续更新
第三节文本结构:
一、成事·成人·成学:“你好,寒假!”的研究旨趣
(一)成事:学习型社会微观建设
(二)成人:各参与主体的多维发展
(三)成学:探寻寒假教育发生与发展之逻辑
二、事实·行动·反思:“你好,寒假!”的研究逻辑
(一)事实:“你好,寒假!”项目研究的特点
(二)行动:“你好,寒假!”项目研究的推进
(三)反思:“你好,寒假!”项目的延续与自我超越
三、合作·交往·共生:“你好,寒假!”的研究关系
(一)基于研究的合作关系
(二) 基于情感的交往关系
(三)指向互惠的共生关系
从文本的大小标题可以看出,第二节和第三节皆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二节主要围绕着学习型社会的主题观、时空观、发展观三个方面展开,互相之间是并列的关系;第三节的主题是2019年“你好,寒假!”项目的研究特性,三个板块“研究旨趣”、“研究逻辑”、“研究关系”之间是互为并列的关系,而每个板块下面的三点内容呈递进关系。再细看每个板块的小标题,不难发现,每一个字和词都经过巧妙的构思,对仗工整,动词与名词短语搭配得当,逐层递进,使得文本的整个框架清晰工整,不断完善。
二、可习得的文本内涵
通过仔细阅读和推敲文本的框架和大小标题,我对这两节内容有了整体性的一个把握。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对一些比较陌生的关键词有了新的学习和了解。这些对于文本内涵的深入了解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我就文本中的一些词进行分析解读,也许会有一些偏差,也希望学习伙伴们能够多多指点。
关键词1:“人人可学”
学习型社会建设强调“人人可学”。这一认识与表达,突出了人文性,体现了每个人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关系。我们需要关注“人”“人”,更突出“人与人”。结合我们的“你好,寒假!”项目研究,我们要先厘清如何理解“人”之含义。“你好,寒假!”项目坚持认为,其一,人的生活需要是学习的根源。其二,人的学习与生活可以综合融通,寒假作业不应该脱离生活,恰恰可以通过寒假这一特殊时段,促成生活中的学习。其三,人的学习可以反哺生活,提高生活的品质。其四,人的学习在互相交往中实现。[1]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的学习”的深入分析,站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中,我们是要改变单子式的个人管,形成联系、互动的人与人同在,共生的群体关系观。我们的“你好,寒假!”项目研究个多突出的是家庭、社区、学校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各个主体之间的脱离状态。这些主体与项目,将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2:“互联网+”
在电子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了我们必不可少的了解世界发展以及互相沟通的方式,通过互联网,我们的学习方式也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从在固定地点进行的纸质书籍的学习,到随时随地的互联网的线上学习,再到现在十分流行的“互联网+”线上线下学习的综合融通,我们的学习方式呈现着多样化的趋势,并且学习效率也在逐步上升。例如,“你好,寒假!”项目研究的过程中,每个学习主体在研究中的交往,更具有超越特定时空的现实性,进一步促成了多时空交互融合的“学习的发生”。而我们的学生、家长的学习,通过教师这一关键人的转换、传播、反馈,并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例如微信群、微博、QQ群等社交软件,不断形成地域、跨时段的互相影响。
关键词3:成事、成人、成学
何为成事?百度百科对成事的释义为:办好某事;何为成人?造就人、成器、成材等义;何为成学?学业有所进、有所成。[2]结合“你好,寒假!”项目研究,这三个词正是我们的研究旨趣。通过对教育研究主体与对象关系特殊性的分析,研究者进一步指出教育实践者可以转换为教育研究者,并在进行教育研究过程中提升自我反思与批判意识。可见,教育研究至少存在三个层面的价值与意义。一为成事,成“改进教育实践”之事;二为成人,促成教育研究各参与主体的发展;三为成学,在研究中探寻教育发生、发展之逻辑,成“教育之学”。[3]
三、一些思考
通过这两节内容的阅读、学习和整理,对于我们经常接触的共学互学、多学共进,以及“你好,寒假!”项目研究的逻辑:事实——项目研究的起点、行动——项目研究的推进、反思——项目研究的研学与自我超越等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结合我们在线下的实践活动,可以更加清晰这个研究逻辑,每一个层次都有理可依,有迹可循。尤其是反思这一层次,通过每一次的实践活动,学生、教师、家长等教育主体的反思更为多元,项目研究的各个阶段和维度都得以渗透,作为教师,每一次的活动反思都更为深入,对于专业理论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学习、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3]李家成,林进材.你好,寒假!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寒假学习共生体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8;16-17.
[2]百度百科,成事、成人、成学.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8%90%E4%BA%8B/208554?fr=aladdin;https://baike.baidu.com/item/成人/11027395?fr=aladdin;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8%90%E5%AD%A6/15937383?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