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
阿保机北塞称帝
韩延徽辅佐契丹
刘守光在幽州称帝时,虐待士民百姓,许多人逃到北方的契丹去了。契丹人住在今天的山海关外,沈阳的西边,北面连接沙漠草原,是游牧部落。【〔916.12〕初,燕人苦刘守光残虐,军士多归于契丹。及守光被围于幽州,其北边士民多为契丹所掠,契丹日益强大。】
国王耶律阿保机趁刘守光和晋王李存勖打仗的时机,派出骑兵到边境劫掠,得到许多财物。后来国势不断加强,阿保机自称皇帝,部落百姓尊称他为天皇王,妻子述律氏为皇后,设置百官,改元“神册”,这年是公元916年。天皇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辽太祖。【〔916.12〕契丹王阿保机自称皇帝,国人谓之天皇王,以妻述律氏为皇后,置百官。至是,改元神册。】
述律皇后是一位女强人,生性勇敢,长于计谋,经常参与丈夫的军事策划。【〔916.12〕述律后勇决多权变,阿保机行兵御众,述律后常预其谋。】
有一年,皇帝远度沙漠去征伐党项人,皇后留下来驻守营帐。附近室韦人的两个部落,黄头和臭泊,联合出兵,趁契丹国内空虚,突然攻到营帐边来了。述律后并不惊慌,也不躲避,把骑士隐藏在附近,等敌军攻到,奋力冲击,室韦人措手不及,被打得大败而逃。皇后的威名从此传遍草原沙漠,再也没人敢来挑衅了。【〔916.12〕阿保机尝度碛击党项,留述律后守其帐,黄头、臭泊二室韦乘虚合兵掠之。述律后知之,勒兵以待其至,奋击,大破之,由是名震诸夷。】
述律后胆量很大,敢于做出别人不敢想的事。她的母亲和姑妈来谒见时,她也坐在皇后的御塌上,点点头,接受跪拜之礼。别人叽叽喳喳地议论,她说:“我只拜天,从不拜人!”【〔916.12〕述律后有母有姑,皆踞榻受其拜,曰:“吾惟拜天,不拜人也。”】
李存勖致力于征服河北,想结契丹为援助,尊称阿保机为叔父,述律后为叔母。可以想见,这一对皇帝皇后,该有多大威风!【〔916.12〕晋王方经营河北,欲结契丹为援,常以叔父事阿保机,以叔母事述律后。】
刘守光衰败之时,派参军韩延徽向契丹求援。阿保机看他没有下跪称臣,一气之下,流放到荒野中去牧马。【〔916.12〕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留之,使牧马于野。】
韩延徽是幽州人,读过儒家经典,文才也很好,默默地忍受折磨,真像当年苏武牧羊一般。述律后得知情况,劝导丈夫说:“韩延徽能够守节不屈,是难得的贤才,怎能叫他去放马呢?应该以礼相请,加以重用。”阿保机立即召见韩延徽,经过交谈,发现他的确是位人才,便请他当谋士,有大事一定和他商量。韩延徽成了契丹朝廷的重要人物。【〔916.12〕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韩延徽教契丹人建筑固定的城郭,设立官署,开设贸易市场,给汉人划出范围定居,开垦田地,种植树木。许多早年被抢去的幽州百姓,为部落头目当奴隶,这次都得到土地,变成农民了。周围的国家,看到契丹如此强大,都愿意朝贡称臣。【〔916.12〕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韩延徽思念故土,找到机会逃往晋阳。晋王要把他留下来。掌书记王缄深恐韩延徽一旦得势,自己受到排挤,便风言风语,嘲讽打击。【〔916.12〕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顷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
韩延徽感到不对头,心想:“与其在晋阳窝窝囊囊过日子,还不如回到契丹扬眉吐气呢!”于是主动转回契丹大帐。【〔916.12〕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既省母,遂复入契丹。】
阿保机又惊又喜,抚摸着韩延徽的肩背:“这些日子,先生都去哪儿了?”韩延徽笑道:“回家乡看望老母亲。我怕大王不准许,才私下离开的,这不又回来了吗?”不久,阿保机请他担任宰相,契丹人都称他为“崇文相公”。【〔916.12〕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曏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崇文相公趁晋王的使者到契丹来联络感情,寄信回去作解释:“我很留恋英明的主公,也很怀念家乡,但有难言之隐,不得不走。从今以后,只要我韩延徽还在,契丹人就决不会南侵中国。”这话当然是韩延徽的肺腑之言,也是广大士民百姓的愿望。不过,他毕竟是个书生,把本来复杂的形势看得太简单,以致事情的发展大出他的所料。然而,我们应该赞扬他,因为他是第一个向契丹人传播先进文化和思想的人。【〔916.12〕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