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多鼓励自立的方法。
1.让孩子拥有自己的身体。
避免经常帮孩子缕头发、扳直肩膀、整理衣领。孩子会觉得这些动作是对他们身体的侵犯。
2.不要在细节上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
没有孩子愿意听到“你为什么鼻子都快贴到本儿上了?”“写作业的时候坐直了”。孩子会很不耐烦。
3.不管孩子多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他们。
如:“她人缘很好,每个人都是他的朋友。”“别介意,他有些害羞。”当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议论,他会觉得自己像父母的私有财产。
4.让别人自己去问孩子问题。
人们经常会一遍又一遍的当着孩子的面问父母:“约翰愿意去上学吗?”这时候,真正尊重孩子的做法是告诉问问题的人:“你让约翰来告诉你,只有他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5.尊重孩子偶尔出现的“没准备好”。
比如,她希望能自己上厕所,但还没有学会。不用去强迫和催促孩子,我们相信他们最终会准备好的。“会有一天,你能像爸爸、妈妈那样,自己去厕所。”
6.谨防说太多的“不”
很多父母用生硬的“不”挫伤孩子的热情,孩子会感觉这是对自己的攻击,他们会尽其所能来反抗。
二、代替说“不”的方法。
1.提示。
“我能去苏珊家玩儿吗?”“我们五分钟后就要吃饭了。”孩子得到了这个提示,会对自己说:“我猜我不能去。”
2.接纳感受。
(在动物园)“我现在不想回家,还能再玩儿会儿吗?”“”我看出你不愿意走,想玩儿很长很长时间,玩儿的正高兴的时候,真不想离开。”有的时候,一个人的感受被接纳后,他的抗拒心理会减弱。
3.描述问题。
“妈妈,现在能开车带我去图书馆吗?”“我想带你出去。问题是电工半小时后就来了。”
4.有可能的话,用“是”代替“不”
“我们能去操场玩儿吗?”“当然可以,吃完饭就去。”
5.给自己时间想想。
“我能在Gary家过夜吗?”“让我想想。”这句话有两个效果:让孩子的坚持稍稍放缓(至少他知道自己的要求被认真考虑了),也给家长留出思考的时间。
相比之下,说“不”显得简单,上面的叙述略显繁琐。但是,他比说“不”要更有效。
三、更多建议
在忽略孩子的问题和立即给出建议这两个极端之间,家长还可以做很多:
1.帮助她整理纷乱的思路。
“听你刚才说的,你的心里很矛盾,一方面你想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另一方面你不喜欢她邀请的那些女孩儿。”
2.把问题重新叙述一遍。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找到一个办法,既能参加生日会,又能躲开那些你不喜欢的女孩儿。”
3.提供外部可利用的资源。
“我相信有关于青少年如何处理社交问题的网站,看看上面是怎么说的。”
在她完全理清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后,她就能认真倾听你的建议—特别是你用尊重他的方式说出的你的建议。
应该让孩子了解父母的价值观,即使她现在不采用他们的意见也还是知道有些事情是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