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聆听着那把“刀”的声音,感到无比的亲切,虽然他自己说很“怪异”。
是的,他最开始在手机里,后来到了电脑上。这的确有些怪异,但那种绵软的文字传递过来,取而代之的是沉浸,是随着他的音频思考。
开场时,主持人问了一个问题,说说刀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稍微搜索了一下,写下这几个词:温暖、细腻、思想天马行空,文字温润有力。再思考了一会儿,补充了几个词语:拎得清、有担当,有大情怀。
写下这些文字,是要负责任的。
对他这样的评价,源于读了他的好些文字。先是1+1教育社区,他的每篇文章我都点开阅读,然后又去其他网站搜他的文字,比如博客,比如红袖添香。内容涉及广泛,关于教育的感受和重建的多一些,当然,也有些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等,他的有些杂文我甚至会在每一年都去搜来读一读,感受“刀氏幽默”与“刀氏脱口秀”。后来,读他的专著,比如《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跟禅师学做教师》《阅读照亮教育》《大地的温暖》,这几本书我都认真拜读,其中有两篇读后感还有幸被发表。《阅读照亮教育》还成为我们桐下读吧的共读篇目,老师们深有同感,我们大都拿来声情并茂的朗诵。(目前,我正在阅读他的《大地的温暖》,去大理散心的那几天,还特意带了这本书,今晚他在千聊课程里的“大地良师”直播间主讲也和这本书有关)。然后,不间断地阅读各种杂志上他发表的文章,比如《教师博览》《教师月刊》等,感受他的睿见,感受他对教育的敏感。阅读他的文字,还有他编辑的知行社年度文集,现在他的公众号,都会点开看看。也许,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刀迷”。
他说自己曾经是一名文学青年。而我上述这段文字,证明他现在依然是一名文学青年。
对他这样的评价,更源于与他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两个四川人的第一次见面地点居然不是在四川,而是在江苏的溧阳,1+1教育社区的美仁们相聚。只是,有些人会因为哪怕隔着再近的距离,也会只见一面后便无下文。而我们,从那次见面后,彼此之间永远秉承“坦率和直接”,几乎每年都会见上那么一两次,要么是我带着一帮人去参加他的活动,比如他的知行社活动(特别是2013年跨2014年的跨年诗歌会,一直不忘),要么是邀请他来我们学校做讲座,要么是我们专门在某个会议相遇,要么是现在他也会邀请我去他的所在地绵阳梳理一下自己的故事。每次他找我有事,第一句话总是三个字:花,在吗?而我这朵“花”也回复简单的两个字:在呢。我们之间,仿佛是多年的老朋友。
他说“阅读照亮教育”,其实,在我这里,“他照亮了我”。比如,关于读书,关于写作。记得当初在1+1教育社区里,我参加了第三期的优培计划,前面两届都有导师,到了第三届就没有导师。某天我在向文芳“抱怨”,文芳说你有一个最近的导师啊,你自己去找吧。只是我这脸皮非常薄的人一直没有说出那句话,但却把他当做我的导师来用了。所以,我们之间,他应该是在前面引路的那个人,我只需要按照他的吩咐,坚持下去。
此刻耳畔,他说“所谓故乡,其实就是一个人生命的根部,是一个人后来一切的源泉,或者说,是一个人成为那样一个人的关键基因:这既是身体方面的,也是情感方面的,更可能,是思想方面的——一个人最初的生活经历,会影响到他对世界的体验,一个人最初的感受方式,会影响到他对世界的认知。”每个人都有一个回不去但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故乡,而刀哥的文字,既能表达出这样的温润,又能表达出这样的厚重。
他还说,“做明师也好,做良师也罢,要温暖别人,首先要让自己变得温暖,就像要照亮别人,首先要让自己光明起来一样。我特别期望大家努力成为一个有光的老师,成为一个自带光源的老师,成为一个自己背着发动机、甚至以自己为发动机不断前进的人。”我说:“刀哥就背了台发动机,不但发动自己,还发动别人。”
“用爱发电可能不太可能,但可以用爱好发电。”
……
课程结束,他所谓的“忠告”里有太多值得思考并去践行的地方,“他的话语背后的感情和温度”需要慢慢领悟。正如百度里介绍他的文字一样:一个曾经的网络写手,一个现在的教育行者。他的曾经和他的现在,都是“向着明亮那方”。
由此看来,江湖那把“刀”,亦是江湖的“良师”。我也是江湖的一员,亦是我的“良师”。
幸哉!